中读

“大分流”之后:“加州学派”的二十年

作者:读书

2019-04-11·阅读时长7分钟

663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975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李伯重

二十年前,一批在美国加州不同大学中讲授中国社会经济史的中年学者,先后出版了几本专著,对当时国际经济史坛的主流理论和观点进行了质疑和批判,并提出了新的见解。这些学者后来被称为“加州学派”,他们的见解集中体现在彭慕然(Kenneth Pomeranz)的《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一书中,因此“大分流”理论也就成为“加州学派”的新见的代表。这些新见提出后,迅速引起国际学坛的注意,在赞同和反对这些看法的学者之间出现了热烈的争论。这个持续至今的大争论,从开始时主要针对中国和西欧的比较经济史的讨论,演变为题材广泛、涉及全球的跨地区、跨时代、跨学科的国际大论争,在国际学术发展史上留下了自己的痕迹。

二○一○年,在关于大分流的论争开展十周年之际,著名经济史学家欧布莱恩(P a t r i c k O’B r i e n) 发表长文“Ten Years o f D e b a t e o n t h e O r i g i n s o f t h e G r e a t D i v e r g e n c e b e t w e e n t h e Economies of Europe and China during the Era of Mercantilism and Industrialization”随后经济学家罗斯基(ThomasG.Rawsk)、布兰特(LorenBrandt)和马德斌(DebinMa)也撰文“From Divergence to Convergence: Reevaluating the History Behind China’s Economic Boom”(二○一二年提交国际会议,二○一四年正式发表),对过去十年的论争进行了总结,并对以“大分流”为代表的“加州学派”的观点与研究方法进行了评论。到了今天,又是八年过去了。在经历了多年的争论之后,“加州学派”的学者们近来在“大分流”的研究方面有什么进展呢?这是诸多学者都关心的问题。

自“大分流”理论提出后,“加州学派”学者一直没有停止过对以往工作的反思和对新领域、新方法的探讨。对于在争论中受到的质疑与批评,他们都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借以改进自己的研究。在二○一五年八月的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上,澎湃新闻专访了前来参会的彭慕然。彭慕然坦承先前研究的局限性,并表示正在完善“大分流”理论。作为这个反思和探讨的一个结果,在《大分流》出版十年后,“加州学派”主要成员又推出了几部有分量的著作,包括李伯重《中国的早期近代经济:一八二○年华亭-娄县地区GDP研究》(二○一○)、王国斌与罗森塔尔(Jean-Laurent Rosenthal)合著Before and Beyond Divergence:The Politics of Economic Change in China and Europe (二○一一)、李中清与梁晨等合著《无声的革命》(二○一三)等,都从不同的方面,使用不同的方法,选取不同的重点,对于“大分流”讨论中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是“加州学派”学者在二○一○年以后进行的努力所获得的新成果。二李的书,中文读者都可以看到,而王国斌和罗森塔尔的书,因未译为中文,因此中文读者尚未能阅读。直至今日,方由四川大学周琳教授译为中文,名为《大分流之外:中国与欧洲经济演变的政治》。

文章作者

读书

发表文章1317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20772人

人文精神 思想智慧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读书

D U S H U

3231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