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读书
2019-04-11·阅读时长9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579个字,产生4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张晴
艺术的二十世纪,跌宕而漫长。风格的形成与变迁早已不再隶属于个人的领地,艺术与政治相互缠绕,裹挟着许许多多不为人知的坚守与抗争。四十年代赴法国留学的国立美专学生赵无极、朱德群、席德进都在中外艺坛上享有盛名,可是同期留在国内的艺术家,如林风眠、吴大羽、丁天缺及张功慤,在生活和艺术上就显得十分艰难,而这或许与他们致力于形式美或抽象表现主义不无关系。其中张功慤从四十年代以来便一直在发现与创作抽象表现主义,像这样的艺术家在中国艺坛实属罕见。
一九四二年,当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时,十八岁的张功慤正求学于苏州美专沪校,在颜文樑等老师的指导下,接受了具有巴黎美专风范的油画训练。颜文樑是注重写实主义的艺术家,在他的作品中却闪耀着印象主义艺术的光芒。苏州美专以严谨的学院派而著称,无论是素描、色彩、透视、解剖,还是艺术理念,都是中规中矩的,这为张功慤搭建其艺术大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九四五年,他赴重庆考入潘天寿任校长的国立艺专,直至一九四七年国立艺专师生返回杭州,吴大羽也返回国立杭州艺专任教,张功慤方有缘进入吴大羽工作室求学,创作出第一幅抽象油画《深色中的白色》。从此,他一生跟随吴大羽,受教于其左右。一九四九年,他满怀着对巴黎艺术的膜拜,从上海取道香港,准备赴巴黎留学,可是路遇小偷将他的钱财洗劫一空。这个小偷给张功慤开了一个决定人生前途的大玩笑。因此波折,他只能重返上海,迎接上海解放,也迎接他的另一种艺术人生。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开始,写实主义长期占据艺术创作的主流。徐悲鸿倡导的西洋油画,更成为改良中国画的不二良方。到了抗战时期,以农民为主要对象进行政治宣传和战争动员成为文艺创作原则,打破了
“五四”时代形成的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文艺氛围。基于这种战争诉求,赋予写实主义民间的形式和通俗化的表达,形成了中国式写实主义的特有风格。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文艺政策、文艺方针,包括艺术创作的形式与态度都有了新的要求,所有的艺术家必须把艺术创作的中心集中在“为政治服务”和“为人民服务”的路线上来,对于这一艺术生态,来自解放区的大部分艺术家已通达于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无论在思想深处,还是在艺术表现上,都自觉形成了新中国艺术样式。可对于生活在花花世界的上海艺术家而言,适应这种变化尚需时日。上海解放之初,张功慤非常敏感地感受到艺术生态的巨变,他以实际行动调整了艺术的方向,并加入了成立于一九四九年八月的上海人民美术工场,场长是沈柔坚,隶属于上海市军管会文艺处。一九五二年该工场并入文化广场,一九五六年五月改建为上海美术设计公司迄今。当时张功慤担任绘制领袖像的工作,也参与“上海市全国土产展览交流大会”筹备委员会的设计及展览布置。从这一时期的工作来看,张功慤与大部分拥护中国共产党的艺术家一样,积极投身到新中国各项建设的洪流之中,把自己的艺术尽一切可能转化成社会主义文艺思想与文艺形式,为新政权、为新中国建设服务。如苏州美专的颜文樑校长,居住在陈列着法国家具、法文图书的花园洋房,品法国佳肴,听法国音乐,到了解放之初也热情洋溢地创作了《护卫舰二号》和《深夜之市郊》等作品,来反映新中国的新面貌。再如潘天寿从一九五○年至一九五二年参加土改工作队,创作了《种瓜度春荒》《文艺工作者访问贫雇农》《杭县农民争缴农业税》和《丰收图》四幅宣传画作品。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新中国文艺思想对旧式知识分子和艺术家进行了全面的思想改造。当时的艺术家唯有主动接受新中国革命的文艺思想,并以实际行动创作出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作品,方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否则,只能像吴大羽为了坚守“资产阶级的审美”,即“形式美”或“抽象美”,而受到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的解聘。
发表文章1317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20772人
人文精神 思想智慧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