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法式科幻的成败:从《第五元素》到《星际特工》

作者:张星云

2019-02-28·阅读时长13分钟

2034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6673个字,产生15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第五元素》让吕克·贝松成为“好莱坞以外最棒的科幻片导演”


一定要“法国味”

“所有导演都应该感谢卡梅隆,因为每五年他就会拍出一部最前沿的电影,并推着我们前进。”

这是吕克·贝松(Luc Besson)2016年在拍摄《星际特工:千星之城》期间说过的话。那段故事如今已经人尽皆知:2007年他就曾完成了一稿《星际特工》剧本,之后他被卡梅隆邀请去《阿凡达》的片场探班,受到了极大震撼,回来后他把剧本扔进了垃圾桶,决定尝试将他本以为不可能完成的视觉特效变成可能。

最终吕克·贝松请来了维塔工作室、“工业光魔”和Rodeo FX,三家全球最顶级的特效公司同时为他的新片服务,总共2734帧特效镜头,平均每一秒的特效花费超过10万美元。《星际特工:千星之城》1.97亿欧元的拍摄成本不仅是法国影史上最贵的,也是整个欧洲影史上最贵的电影。

当然,吕克·贝松的野心不止如此。他想让《星际特工》成为一部法国味十足的科幻电影。

他首先说服了法国国家管弦乐团,这家略显保守的乐团已经20年没有为电影制作过配乐了,上一次还要追溯到1995年的电影《屋顶上的轻骑兵》。他还决定要在法国本土拍这部片子,这样能为法国带来1200个电影领域的工作岗位,最理想的地点当然是他自己的制片公司欧罗巴影业(Europa Corp)在巴黎北郊建立的“电影城”,作为全法国最大的电影拍摄基地,这里的9个摄影棚,《星际特工》用了7个。

但显然就连法国自己都没有准备好接受这么大制作的电影。因为《星际特工》是英语电影,所以按照法律这部片子无法获得针对法国本土电影的20%税务减免,同时由于吕克·贝松的欧罗巴影业又是法国公司,因此电影也同样无法享受针对外国电影的30%税务减免。吕克·贝松就这事与法国政府扯皮了很久,最后经济部和文化部都急眼了,向政府施压,后者这才做了妥协,临时颁布特别法案给予这部电影税收减免。

当然,除了这些技术和行政层面的准备,让吕克·贝松更引以为傲的“法国味”来自本片的美术指导,也是原著漫画作者、法国漫画家让-克劳德·梅齐埃(Jean-Claude Mezieres)。


《星际特工》是吕克·贝松对原著漫画家梅齐埃的一次致敬


吕克·贝松16岁时,因看了《星际特工》漫画感触很大,开始着手写《第五元素》的剧本。后来他成了导演,并在38岁时有了机会拍《第五元素》,于是他给儿时偶像梅齐埃打了电话,请他做美术指导。

最终《第五元素》为观众呈现了一个有别于好莱坞的另类科幻世界:23世纪的纽约不是冰冷、规矩的钢铁之都,而是热情、奔放和充满生活的,楼宇疯狂生长,会飞的出租车川流不息,在这座大城市里,不同星球的人过着千万种不同的生活,操着粤语口音的师傅还会在天上开着木帆船,把你订的烧鸭饭送到窗口……

自此之后,吕克·贝松科幻电影中独特的视觉语言和讲述故事的方式,让他有了一个新名号——“好莱坞之外最厉害的科幻电影导演”。

而随着吕克·贝松将《星际特工》漫画改编成电影上映,鲜有外国人听闻的梅齐埃走到台前,人们才惊呼,也许当初正是法国科幻漫画的传统,造就了如今好莱坞科幻电影的繁荣。

文章作者

张星云

发表文章193篇 获得13个推荐 粉丝1031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5)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