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人与机器人:替代或互助

作者:王梓辉

2019-02-21·阅读时长12分钟

7103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6428个字,产生36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2018年7月23日,京东西安生鲜仓


摄影/王旭华

当机器人进入仓库

如果按招聘机构BOSS直聘所发布的《2019人才资本趋势报告》所言,叶振章所从事的工作正是当今中国需求衰退最明显的工种之一——仓储分拣。在《报告》中,这类职业被认为“处理效率低下,且劳动力所发挥的价值十分有限”。此种结论并不与大众的认知相悖——这显然是一项依靠简单且高重复性的体力劳动所完成的工作。而即使是对技术了解不多的叶振章自己都清楚,自己的工作在不远的将来很有可能会被机器所取代。

这也让一种在200年前曾经困扰人类的声音再次漂浮出来,即:技术的进步是否会让人类大量失业?18世纪末,当纺织机开始大量出现在英国的土地上时,因为这种机器能大量取代人力劳作,许多手工工人因此失业。由此,许多纺织业工人开始在晚上偷偷潜入工厂,砸毁那些让他们失业的机器。这种大规模反抗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行为也被称为“卢德运动”。

但34岁的叶振章还不至于被逼入这样的处境。因为工作踏实肯干,他现在是京东物流北京亚洲一号仓库“地狼仓”的负责人,每天的主要工作是管理这个工作区的正常运转,这让他每天不用付出之前那么大量的体力劳动。所谓“地狼”是京东集团自己研发的一种自动化设备,它是一个由多种金属零部件组成的圆柱形机器,大约20厘米高,直径在一米左右,上面安着四只轮子,能够在地上行走;配备的传感器和摄像头则能让它在行走的时候感应到路标和障碍物,实现完全的“自动驾驶”;它上方还有一个可以抬升的金属架子,像修车用的千斤顶一样,它能够顶起几百公斤重的物体。


在京东物流北京亚洲一号仓库内自动行走中的“地狼”


上述这些功能加在一起,地狼让叶振章的工作环境成为中国最具科幻感的仓库:在一大片空旷的仓库空地上,几百只被地狼顶起来的五层货架在无人施以动力的情况下自由穿梭其中;就像有最好的交通指挥系统一样,它们不会发生碰撞,每一只货架都那么有礼貌;当行驶到有工作人员在的工作台前时,它们会自己停下来,等工作人员用扫码枪拿出其中需要的货物后,它们会自己乖乖走开,回到自己原本该去的地方,把位置让给下一只货架。

在这样的仓库中,人的工作得到了极大程度的解放,他们只需要把货物按系统分配的放置到每一个货架上,再等货架自己走到工作台前,按电脑上显示的订单要求把需要的货物拿出来放到货筐里,再把货筐放到自动流水履带上运走即可。每小时,这里的分拣员只需站在两平方米的工作台上就能完成250个订单;而在一墙之隔的传统人工仓库,那里的分拣员得推着手推车在不同货架间来回跑,即使脚步不停,每小时也只能完成80~100单。

事实上,作为一座2017年才正式建成的超大型仓库,京东物流北京亚洲一号仓库以北京为中心,辐射整个华北地区。为了避免完全使用传统的人力密集型方案,这座仓库在设计时就纳入了自动化机器的解决方案。现在,这里主要有三种分拣方式,除了上面提到的传统人力方式和地狼外,还有更加先进的智能Shuttle系统,这个系统完全采用全自动流水线模式,货物和货筐自动在传送带上飞奔,人只需要在机器和屏幕上点一点按钮,每小时完成的订单量就能达到惊人的600单。

三种形态产生了三种对劳动力的使用模式:人工拣货仍然维持着最大规模的劳动力数量和输出,每天大概需要80人来处理5万个订单;地狼区大概有15个人,一天处理15000单左右;最先进的智能Shuttle系统一天只需要5个人就能完成12000单。机器带来的效率提升与人力成本和劳动强度的降低可见一斑。

2013年刚进入京东时,叶振章也是在人工分拣区做打包的工作,那时国内还很少有仓库采用大规模的自动化设备。兜兜转转,当2017年地狼区筹建的时候,叶振章被领导赋予了这个区域的管理任务。作为一个没见过这些自动化机器的菜鸟,领导安排他去一个已经小规模采用了地狼设备的仓库学习。那时,他第一次见识了技术的力量。

“那是我们京东跟某知名品牌商合作的B to B仓,进去之后,我的第一印象就是整个仓库看起来特别干净,”叶振章回忆道,“我为什么感触那么深?是因为我那时候也在做这家品牌的B to B仓库,因为是搞批发的,在操作过程中就导致库里边产生的包装物特别多,包装箱拆开的打包带、胶带随处都是,每天员工干完活了,我都需要收拾好长时间,所以它的干净程度让我印象极深。而且每天只用两三个人就能完成2000订单,效率也特别高。”

见识过新的技术和模式后,叶振章和他的同事们都认为这是大势所趋。作为这个工作区的负责人,好多以前的同事都私下里求他,想要调到地狼区来,“我可以站在这儿拣货,不用来回跑,这不是轻松多了?”而这正是技术变革带来的矛盾所在:人们都想在先进的技术环境下工作,因为这里的工作强度会轻一些;但先进的技术通常也意味着更低的人力需求。

文章作者

王梓辉

发表文章131篇 获得12个推荐 粉丝355人

前《三联生活周刊》记者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未来新工作

我们的优势 我们的机会

8545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36)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