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爱乐
2019-02-14·阅读时长13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6952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 / 王崇刚 编译)
里加城市剧院尽管当时属于俄罗斯版图,却被《德国戏剧年鉴》收录,被认为是一家德国人的剧院。歌剧和话剧,以及这里的观众,都使用德语——剧院的管理层,拉脱维亚省大多数有教养的人,乃至整个里加,全是这种情况。地方官、公务员和军人说俄语,当地人说拉脱维亚语。沙皇俄国允许德语和德国文化在一个隶属俄国近200年的地区占据主流,确实不可思议。中世纪后期,德国的教团骑士与汉萨同盟的商人征服了当地土著。后来,这里先后被波兰人、瑞典人和俄国人征服。基于历史原因,这里贵族与商人社区的划分,仍然清晰显示着德国式的社会结构。尽管德国人被强迫与俄罗斯人和当地人杂居,但俄罗斯人对他们来说形同陌路,拉脱维亚当地人因受压制而心怀敌意,所以三者没有形成紧密的社会组织。波罗的(Baltic)贵族与大小行会的商人之间,实际上没有多少关联。我的印象是,德国人和俄国人在里加主导着不同的生活方式,尽管是一种“背对背”的关系,却有一点共同之处,那就是鄙视当地人。拉脱维亚人被排除在所有显要位置与重大活动之外。
我永远不会忘记当地的马车夫是怎样被对待的。乘客经常不告诉他们要去哪里;有人上了马车,就用俄语喊一声“帕稍!”(pascholl),短毛小马就会快跑起来,乘客击打车夫右胳膊或者左胳膊,告诉他走哪个方向。如果车走得太慢,乘客就击打车夫的后背,下手一点也不轻。如果要车夫停下来,乘客会粗暴地用双手抓住他身上的斗篷向后拽。或许是语言隔阂造就了这些可怕的习性,附带说一句,乘客和车夫都不在乎这些。而且,这些习性有可能是俄罗斯农奴时代的产物。不管怎样,它们自觉或不自觉地表达出一种会带来可怕后果的鄙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当地人得以管理这一地区,据说发生了一系列恐怖事件。我了解到,政局恢复安定后,当地人的文化建设才被认真对待,并成功获得确立。多年后,我几次收到邀请,让我作为客座指挥在里加城市剧院演出。此时这里已经变成拉脱维亚语剧院。遗憾的是,我当时档期太紧,无法应邀前往。
发表文章834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8387人
三联书店《爱乐》杂志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