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爱乐
2019-02-14·阅读时长7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580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 / 薛远帆)
1924年4月26日在伦敦首演时,呱呱坠地不久、尚且襁褓裹身的《茨冈》是以独奏小提琴和钢琴伴奏版的面貌示人的,初次亮相的他未必有多么引人注目,但这个婴儿还是以比较另类的名字和不拘一格的啼声引起了世人极大的关注。那次演出是在一个以“拉威尔”命名的音乐节上,为了尽可能地把自己的“茨冈印象”表达得淋漓尽致,莫里斯·拉威尔不仅邀请了乐曲的受题献者——匈牙利小提琴家杰莉·德·阿兰依和她的搭档——法国作曲家、钢琴家亨利·吉尔·马恰克斯作为首演者,而且还刻意在钢琴的音板(soundboard)上方安装了一种叫做卢瑟欧(luthéal,匈牙利语)的附加装置,以迫使钢琴发出类似钦巴龙(cimbalo,匈牙利民间音乐中所使用的一种扬琴)那样浮漂漂的敲击声。这种机械模仿手段的使用,要的就是尽可能逼真地再现被表现对象。不知道拉威尔是否考虑过直接用钦巴龙为独奏小提琴伴奏,如果那样的话,不仅有可能避免不伦不类的“卢瑟欧模仿”,而且茨冈味道也理应更为醇厚。
把乐曲题献给阿兰依并让其首演,是拉威尔在这首乐曲的创作动机刚刚露头时就谋划好的。阿兰依是著名小提琴家约瑟夫·约阿希姆的侄孙女,从很小就在乃叔祖父的严格调教下苦修小提琴演奏的艺术之道,能够当得起门风纯正,家传有序的招牌,其演奏颇具约阿希姆遗风,古典、浪漫、现当代,各种风格的乐曲无不拿手,这还只是问题的一方面;最让拉威尔看中的则是阿兰依匈牙利小提琴家的身份,所谓近朱者赤,生于布达佩斯的她从很小就耳濡目染茨冈小提琴手们的演奏路数,不仅谙熟茨冈音乐,而且能以纯正的茨冈味道演奏小提琴,而这正是许多杰出的正统小提琴家所不具备的能力。
发表文章834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8387人
三联书店《爱乐》杂志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