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千变万化、去而不返

作者:爱乐

2019-02-13·阅读时长18分钟

340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9285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 / 可驹)


大作曲家的创作始终带有鲜明的个人印记,但他们也不会以相同的态度面对每部作品;有时他们会写下应景之作,而另一些时候,作者的内心彻底打开,使听者领略他们另一些杰作中未曾出现的丰富、隐秘的感情。肖邦的《24首前奏曲》Op.28正是这样一套作品。

这位作曲家的音乐曾被误解为内涵稍欠,或是带有“沙龙风格”;尽管音乐本身受到太多听众的欢迎,但这些作品在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中期的流传却往往被那样的误解所影响。例如,此类情况在德国就比较普遍,一位没有写过交响曲,极少写作室内乐的作曲家,是否配得到大作曲家的尊敬呢?其实,单单这套《24首前奏曲》就足以为钢琴诗人正名,音乐的深刻性凭借肖邦所特有的精短、奇妙的写法表达出来:作曲家对于悲剧的深邃关注在一连串的小曲子中体现,完全不同于几个长大的乐章组成的套曲。

文章作者

爱乐

发表文章834篇 获得1个推荐 粉丝18387人

三联书店《爱乐》杂志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