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爱乐
2019-02-13·阅读时长6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452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 / 海伦)
在战后几十年间,大量出现的有关奥布雷赫特的弥撒曲和经文歌研究,集中在曲式结构和定旋律运用方面。这些研究至少是部分地受到当时齐头并进的对法-佛莱德作曲家的卡农艺术(Kanonkunste)和对1950年代先锋派序列音乐研究的激发,而冷战时期英裔美国音乐学界秉承的严酷的经验主义的定位也促进了这些研究的进行。在研究后期,诸如奥布雷赫特这样的作曲家一定是比较难以把握的人物。很有可能,还会使他被战前音乐学家们授予的“神秘”的浪漫主义形象有所加强。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奥布雷赫特的作品,至少是那些被学者们选择用来研究的作品,已经展现出其某种理性建构的秘密所在,比如独特的持续声部处理,匀称的曲式结构、调性布局和数字命理学的整体设置。战后音乐学界的研究,已经发现了奥布雷赫特音乐中足以值得称道的创作特色,并重新授予他作曲家的新形象。但除了被过多分析的理性建构之外,他的音乐对史学,甚或是音乐史学就无太多的价值可言了。比较有意思的是,自1950年代以来,奥布雷赫特的弥撒曲中录音最多的作品就是《Subtuum presidium》,它被认为是15世纪复杂的数理建构作品的典范。
所有这些都不能否认,奥布雷赫特的音乐作品仍受世人青睐,特别是在旋律创作的卓越天资和音乐的优美动听方面。但对于其大部分作品,这样的评价也仅仅表现为对颇具优势的人物形象的资质认定。比如,在《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Music of theRenaissance)一书中,古斯塔夫•里斯(Gustave Reese)在评述作曲家之后这样总结道:“其音乐中除了娴熟的作曲技法,音乐的优美动听使他成为那一代人中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曼弗雷德•布科夫策尔(Manfred Bukofzer)在他的《Missa Caput》研究中尝试着分析了奥布雷赫特的对位法写作,他并不提倡通过其他作品如此细致的类似分析来巩固作曲家的战后形象。布科夫策尔把奥布雷赫特的《Missa Caput》与源自英国佚名作曲家的同名作品(后来被认定是迪费的作品)和奥克冈的同名作品做了比较,显然获得了三部作品之间在音乐风格上的差异。基于这样的客观缘由,先前安布罗斯(Ambros)得出的奥布雷赫特与奥克冈之间深刻的血缘关系就不得不让位给一种极其相反的品性——奥克冈具有偏重内在世界且注重灵性的性格,而奥布雷赫特拥有关注外在表现和华美绚丽的特征。布科夫策尔提出的“无限的活跃和充满生机”、“强健的男性气质”、“无穷的节奏律动”等等特性,通常都会与有关作曲家先前被认定的创作才能相联系,这些结论已经被纳入战后许多有关文艺复兴时期音乐史的书写中,当然也都会涉及到格拉瑞恩(Glarean)有关作曲家“一夜写成一部弥撒曲”的逸闻趣事。
发表文章834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8389人
三联书店《爱乐》杂志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