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董其昌,一个很会“打太极”的人

作者:薛芃

2018-12-27·阅读时长13分钟

2141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6637个字,产生18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艺术史学家、书画鉴定专家傅申


艺术史学家、书画鉴定专家傅申


年过八旬的傅申腿脚已不太灵光,走路有些踉跄,不能太长时间地站立,日常出行已经很依赖轮椅了。但在一幅古画面前,他还是可以推开轮椅,站着看很久。他说自己每次看这些书画,无论是年轻时反复琢磨过多次的,还是自己很少看到的作品,都还是会像第一次看时那样兴奋,总能看到新东西。

傅申1937年出生在上海,后迁居台湾,1968年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学习艺术与考古,多年从事中国古代美术的研究和书画鉴定工作。如今,在书画鉴定领域,傅申已是极具影响力的学者。在他看来,鉴定就是要越辩越明,如盲人摸象一样,每个人都看到不同的切片,关键是看谁能摸得最多最完整。

有关董其昌的研究,是傅申学术生涯早期的成果,现在回忆起来,很多细节他已经记不清了,但当一幅幅原作缓缓展开时,从题字里的故事、作画人的心境,到构图设色、笔墨运用、山林屋舍,总有被忽视的细节会跳出来,摆在眼前。傅申说:“看画就是要这样反反复复地去读,每一次不同的维度、多面的细节积累,最终成为一个人眼中的一幅画。你和我能在一幅画里看到很多相同的东西,又能看到很多不同的东西。个人化的体会,这就是读画的乐趣。”

从《画说》到“书画船”

三联生活周刊: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专门研究董其昌的?

傅申:1969、1970年吧,将近50年前了。

三联生活周刊:当时研究董其昌的契机是什么?

傅申:我当时读了吴纳逊(Nelson Wu,1919~2002)的博士论文,他是研究董其昌中非常重要的一位学者。他曾经用笔名陆桥写过一个小说,叫《未央歌》,讲西南联大的故事,他自己就是40年代在西南联大读书的,因此他既有经历,又有西南联大的治学精神。后来吴纳逊去美国读书,进入耶鲁大学专攻中国艺术史,他的博士论文是以山水画为切入点来讨论董其昌和他的时代。

晚明有一部非常重要的书画论著《画说》,提到了“南北宗论”的说法。吴纳逊在自己的论文中指出这部《画说》并不是董其昌写的,而是他的师兄莫是龙写的。但我认为这是有问题的,因此起初我的研究都是围绕着《画说》展开的。

《画说》中提到过很多古代画家的名字,根据董其昌的诸多题跋可以判断出,这些古画家的作品董其昌都看过或是收藏过,但莫是龙未必看过,至少我们现在找不到证据,虽然莫是龙也收藏古字画,但从质到量,都无法与董其昌相较,这是其一;再来,我们看行文的内容、文字、语气,董其昌留下的画评、画论非常多,我们可以发现《画说》中很多观点和措辞与董其昌其他文字的关联性,一个人的行文气质是不容易改变的,这种“文气”也是一以贯之的。这是我的两个比较关键的论据,来证明《画说》是董其昌著作,而不是莫是龙或其他人的。

文章作者

薛芃

发表文章137篇 获得10个推荐 粉丝920人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年度生活方式

2018年:消费人格

11366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8)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