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人性与真实之间

作者:苗千

2018-12-21·阅读时长6分钟

2965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085个字,产生45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东野圭吾在日本推理小说界的形象和地位大约与中文武侠世界中的古龙有些相似之处。两人的作品数量繁多,题材各有不同,水平也颇为参差,因此获得读者的评价也在两极之间摇摆——喜爱者称之为大师,至于读过之后感到失望的读者可就什么都说得出了。

无论读者的总体反应如何,东野圭吾凭借自己的几部经典之作,多年来收获了一批“铁粉”。这些读者可以只选择性地阅读东野圭吾名气最大、风格最独特也最吸引人的几部名作,例如号称其作品中无冕之王的《白夜行》、曾多次被改编为影视作品而最为大众所熟悉的《嫌疑犯X的献身》,以及写作手法有颇多创新的《恶意》。可以说单凭这几部作品,东野圭吾就无愧于日本推理小说界的大师级人物。

即使是在东野圭吾的这几部佳作之中,《恶意》也显得卓尔不群,最能体现作者的奇思妙想和他在本格派推理小说创作中的不拘一格。

千回百转的恶意

《恶意》故事中的人物极少,除去死者日高邦彦之外,真正的主角只有凶手野野口修和刑警加贺恭一郎两人演对手戏。在故事才刚刚进行到三分之一处,加贺恭一郎就抓住了真凶的破绽,指出正是他杀害了作家日高邦彦。真凶随即认罪,此后并无反转,也没有新的人物出现。这种情节设置,在本格派推理小说中极为少见,东野圭吾硬是在螺蛳壳里做道场,凭着高超的手法和丰富的想象力,完成了一个令人唏嘘的故事。

要显露出什么程度的真实,全在凶手的掌握之中,看似不说话,却总是能在微妙处为警察透露一些线索,让自己的计划得以顺利进行。只有读到此处,读者才能真正体会到小说题目的含义——只有完完全全的恶意,才能使一个人在自己生命的尽头,用尽自己的才智来策划一次凶杀。他要杀掉的不仅是一个人的生命,还包括一个人毕生的成就和名誉,乃至爱情。只有恶意不需要来由,一种纯粹的恶意只产生自人性的本源之中。

所谓“本格派”,是推理小说的传统项目,以逻辑推理为行文的主线和推动情节发展的主要动力。一个案件是本格派推理小说作家所设置的前提和背景,作者创作的目的是通过有限的前提条件和逻辑推理,使设置的谜题一步步揭开,让读者获得一种智力上的愉悦。

在推理小说的结尾,随着整个故事原原本本展现出来的,还有作者谋篇布局的心机,对于故事每一个细节的布置和情节推进合理性的考量。一个成功的魔术师不需要在表演的结尾向观众展示自己的手法,但一个推理小说作家却不得不在每一篇作品中都展示出自己精心设计的蓝图。一个故事能否自圆其说,是否值得一读再读,甚至是否“自成高格”,往往决定于推理小说高潮之后的结尾之中。

与欧美的侦探推理小说稍有不同的是,日本推理小说家更倾向于在案件的结尾处,把一件凶案与某种社会现实关联起来进行批判或反思,或是展现出人性中的某些极端之处。

人性的扭曲和社会的积弊同时暴露在推理小说的结尾,这不是东野圭吾一人的手段。例如被誉为“平成国民作家”的宫部美雪的代表作《火车》,描写了一个靠偷窃他人身份生活的女子,实际上整个故事是反映了日本社会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滥发信用卡,让很多人陷入天价债务,随之被社会抛弃,其所有家庭成员的生活都陷入悲惨境地的社会问题。

文章作者

苗千

发表文章326篇 获得17个推荐 粉丝3967人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45)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