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袁越
2017-10-27·阅读时长19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9544个字,产生24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摄影是个技术活
非洲好望角的东侧有一处著名的冲浪胜地,那里的海浪最高可达30米,远比一般的海啸厉害多了。由于海床的阻力比空气大,所以海浪上部的移动速度比下部快,冲在前面的上层海水失去了依托,从十几层楼房那么高的地方倾泻而下,卷起层层浪花,场面极为壮观。
英国广播公司(BBC)拍摄的《蓝色星球》第二季(Blue PlanetⅡ)就在这汹涌的海浪声中开演了。
《蓝色星球》是BBC旗下的自然历史组(Natural History Unit)担纲制作的一部史诗级纪录片,第一季首播于2001年,被公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全景式描述地球海洋生态系统的大片,上映后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海洋热,各国电视台争相模仿。16年后,BBC再次把镜头对准了海洋,只不过镜头后面的机器已经从当年的16毫米胶片摄影机变成了6K高清数码摄像机,拍出来的影像即使在IMAX屏幕上都能够做到分毫毕现,每一个浪花都交代得清清楚楚。BBC特意选择在伦敦最有名的BFI IMAX影院举办《蓝色星球》第二季的首映式,正是想在这个世界顶级的影院里为观众呈现一部视觉盛宴。
当然了,BBC纪录片之所以吸引人,绝不仅仅是因为画质好,毕竟他们拍的不是电器商店里那些用来试机的风光大片,而是自然历史类纪录片,具有很强的科普和教育功能。南部非洲的那个冲浪胜地之所以被BBC导演看中,也不光是因为浪大,而是因为那里是海豚最喜欢的一个游乐场。每当巨浪来袭,总能看到一群海豚在浪花里窜来窜去,像是在玩冲浪。这一独特行为才是BBC最关心的,同时也是观众最想看到的画面。
如果让你来担任摄影师,你会如何拍摄这群冲浪海豚呢?一般的摄影师恐怕会选择在岸上用长焦镜头跟拍,否则很难保证画面的稳定性。稍微高级一点的做法是用直升机从空中俯拍,只有这样才能跟得上海豚的移动速度。BBC在《蓝色星球》第一季中开创了用直升机跟拍迁徙蓝鲸的先例,效果极为震撼。
不过,《蓝色星球》第二季的摄影师们显然不喜欢俯拍的视角,也不满足于长焦镜头的成像质量,于是他们决定驾驶摩托艇冲进滔天巨浪之中,绑在后座上的摄影师手持高清摄像机,从非常近的距离拍摄冲浪中的海豚,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浪花对视线的干扰,清楚地观察到海豚的一举一动,甚至它们的表情。从最后的结果来看,摄影师们达到了他们想要的效果,观众会觉得自己就是冲浪者,和海豚们一起在浪花中嬉戏。
“海洋环境太复杂了,海浪、潮汐、洋流和海上风暴等等因素都给拍摄增加了难度,更不用说深海摄影所要面临的各种问题了,所以拍摄海洋纪录片的难度要比陆地大得多。”《蓝色星球》第二季的执行制片人詹姆斯·霍尼伯恩(James Honeyborne)介绍说,“另外,大部分观众不熟悉海洋环境,这就要求我们尽量按照陆地拍摄的要求来拍海洋,尽可能地寻找海洋生物和陆地生物的共性,只有这样才能让观众从视觉习惯到情感都更容易对海洋产生共鸣。”
确实,同样水平的纪录片,以陆地生物为主角的远比以海洋生物为主角的更吸引人。比如BBC当年拍摄的主要以陆地动物为主的《地球脉动》第一季(Planet Earth I)在豆瓣上的评分为9.7分,投票人数高达2.5万,而《蓝色星球》第一季的评分虽然也高达9.5分,但投票人数还不到5000人,只是前者的五分之一。
为了尽可能地拍出制片人想要的效果,BBC的分集导演们可谓绞尽脑汁,专门请人设计制造了几件“秘密武器”。比如,为了拍出海洋生物捕猎时的动态画面,BBC设法把微型摄像机安装在了虎鲸和金枪鱼的背上,让观众跟着这些海洋猎手一起去抓鱼;再比如,为了拍出珊瑚礁的细节,BBC专门设计制造了一种能够在海底使用的高清探针摄像头,将其插进珊瑚礁的缝隙之中,拍到了生活在那里的小鱼小虾;还有,为了能同时拍到水面上和水面下的景象,BBC请人制造了一种直径高达60厘米的超级球形镜头(Megadome Lens),拍出来的分屏影像能够同时把水上和水下的世界拍得同样清晰。
BBC不但想方设法把这些表层海水中肉眼可见的景象拍得好看,甚至还把深海中那些肉眼看不见的景象也拍了出来。早在《蓝色星球》第一季中BBC就尝试过用荧光摄像机拍摄生活在深海中的奇怪动物,凡是看过那部片子的观众一定会对片中出现的诡异景象记忆犹新。这一次,BBC又使用了高感光度摄像机和红外摄像机,拍到了生活在海底的那些不会发荧光的生物。
之所以不用普通人工光源,就是为了不打扰海底生物,拍到它们最真实的样子。《蓝色星球》第二季第一集《同一个海洋》(One Ocean)里就有好几个用这两种技术拍出来的片段,从美学的角度讲肯定不能算好看,但其价值却非常高,因为在这两项技术出现之前,我们完全不知道这些海底生物平时都是如何生活的,它们到底有哪些独特的习性。
不过,海底摄影最大的困难还不是镜头的质量,而是如何操控它们。第一季的大部分海底镜头都是潜水员拍的,这个方法有两个问题:一是时间有限,潜水员通常只能在水下待45分钟就得上来;二是潜水员呼吸时会产生很多气泡,不但会打搅到海底生物,而且会影响影像质量。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BBC采用了原本只在军队中使用的循环式呼吸器(Rebreather),把潜水员呼出来的二氧化碳收集起来加以处理后再重复利用。这么做不但可以让潜水员能够在水下连续待上三个小时以上,而且大大减少了气泡的产生,可以让潜水员在安静的环境里拍摄水下动物。
当然了,要想真正像拍陆地动物那样拍水下生物,三小时肯定是远远不够的,潜水员所能达到的深度就差得更远了。于是BBC租用了数台深海潜水器(Submersible,一种专门用于海底摄影的小型潜水艇),可以潜到1000米深的海底,并且在那里待上十几个小时。为了拍摄《蓝色星球》第二季,BBC的摄影团队一共在水下工作了6000多个小时,其中有1000多个小时是在潜水器中度过的。
所有这些努力都是为了给观众带来最好的视觉呈现,但这样一来拍摄成本就上去了。于是BBC在全球范围内找到了好几家合作方,大家一起分摊成本,腾讯视频就是其中之一。后者一直致力于为用户提供丰富且优质的纪录片,于是他们和BBC一拍即合,2016年热播的《地球脉动》第二季就是由BBC和腾讯视频联合出品的,这套七集纪录片在播出期内一共被播放了2.3亿次,显示出国内观众对于BBC出品的自然历史类大片非常感兴趣。
“BBC在拍摄技术和设备上不惜重金,绝不仅仅是为了拍出好看的大片,而是因为这些技术和设备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讲故事。”《蓝色星球》第二季总制片人马克·布朗罗(Mark Brownlow)这样对记者解释说,“比如,我们之所以冒着风险近距离拍摄海豚冲浪,是为了让观众相信海豚确实只是在玩,没有其他目的。”布朗罗继续说道:“当然这不是我们自己的看法,科学家们也是这样认为的,事实上正是他们建议我们拍摄了这组镜头,为我们提供了这个好故事。”
发表文章535篇 获得22个推荐 粉丝4211人
《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