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基尔库克的枪声:伊库战争爆发

作者:刘怡

2017-10-26·阅读时长16分钟

1889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8385个字,产生4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10月4日,在基尔库克以南的临时收容所,几名“决死军”战士帮助一群刚刚从哈维杰撤出的难民儿童渡河。哈维杰是“伊斯兰国”恐怖组织在伊拉克境内的最后几处据点之一,在10月第一周最终被解放

“那些人无权盗采属于国家的石油资源,宪法没有给予他们这种权利。库尔德人应当懂得适可而止!”

2016年10月初,当我在巴格达采访伊拉克能源部长贾巴尔·阿鲁艾比的办公室主任马哈茂德时,他做出了这番警告。当时我注意到,在马哈茂德身后的巨幅地图上,石油城基尔库克(Kirkuk)及其附近的区域被标记成醒目的黄色。这片探明储量超过100亿桶的超级油田,在上世纪末的产能一度高达日均100万桶,占当时伊拉克原油出口总量的近50%,如今也依然保有日均50万桶以上的产能。2014年6月,恐怖组织“伊斯兰国”从溃逃的伊拉克政府军手中夺取了基尔库克,但在一个月之内就被库尔德人民兵驱逐。在那之后,伊拉克能源部在土耳其市场上发现了越来越多未经官方管线输出的走私原油,源头皆指向库尔德斯坦自治政府。在马哈茂德看来,这当然是不折不扣的犯罪,以及对伊拉克中央政府权威的公开挑战。

一年过后,摊牌的时刻终于到来。2017年10月15日,即南库尔德斯坦地区以92.73%的支持率通过独立决议后第20天,伊拉克陆军第9装甲师以及什叶派民兵组织“人民动员武装”(PMF)集中4.2万名重兵,对盘踞在基尔库克市周边的库尔德人“决死军”(Peshmerga)发起了全面进攻。后者几无还手之力,在5天内陆续丢失基尔库克、辛贾尔、阿通库普里等主要市镇和几乎全部原油开采设备,已被彻底逐出基尔库克省。据当地媒体Rudaw电视台报道,在第一个星期的冲突中,双方已有近300名武装人员战死或受伤,至少600名平民伤亡或失踪,超过12.5万人沦为难民。多家英国和俄罗斯媒体直言,这已经是事实上的“第三次伊拉克—库尔德战争”,而政府军依旧保持向库尔德自治区首府埃尔比勒(Erbil)进军的态势,毫无收手的打算。

马哈茂德明白地宣示过伊拉克政府在库尔德人问题上的立场:“我们愿意接受南库尔德斯坦的自治地位,接受它作为联邦政府管辖下的一个特殊地区而存在。但前提是库尔德人接受自己作为伊拉克公民的身份,并尊重2005年颁布的新宪法。”从这层意义上说,能源争端是诱致冲突的结构性原因,9月25日的公投则是直接导火索。作为一个族群的库尔德人并不需要这场仓促的公投——从实际获得的自治权利看,他们无疑处在过去几个世纪里最理想的状态——但南库尔德斯坦总统巴尔扎尼需要。只有一场以攻为守的公投“示威”,才能将他的家族由来已久的政治权势延续下去。不过看起来,冒险的效果并不理想:巴尔扎尼本人所属的“库尔德民主党”武装面对政府军毫无还手之力;其主要竞争者“库尔德爱国联盟”则提前与政府军达成协议,拒不参战。这反过来又折射出公投本身的脆弱性:尚处于割据状态的库尔德人自治区,并无独立建国的能力。

不仅如此,伊拉克土耳其问题,还牵涉到其最重要的两个邻国土耳其和叙利亚,并有美国、以色列等区域外国家介入其中。在土耳其被划归为“恐怖组织”的库尔德工人党(PKK),为实践其政治理想,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即积极介入伊拉克和叙利亚库尔德人聚居区的自治运动。叙利亚境内的西库尔德斯坦自治政权,大体便是按照“库工党”的设计而组建;而在取代以巴尔扎尼为代表的部落势力、革新伊拉克库区的政治秩序方面,“库工党”的表现也相当活跃。无怪乎一俟库区公投的消息传出,土耳其即公开表示谴责,甚至威胁要派兵越境加以干预。在民族自决原则提出将满100年之际,“库尔德斯坦”的独立还依旧只是一句口号。


8月23日,在埃尔比勒以北参加例行军事演习的“库民党”女战士正在清理自己的步枪

迟到百年的投票

倘若追溯库尔德人问题的最初发端,会发现它和“天然沙姆”问题、“犹太民族之家”问题乃至亚美尼亚人问题一样,都属于1918年奥斯曼帝国崩溃带来的副产品。正如阿拉伯民族主义者心目中存在一个从阿勒颇延伸到亚丁的“天然沙姆王国”,今天全世界的3000余万库尔德人在一个世纪前也曾构想过属于他们的独立民族国家版图:北抵埃尔祖鲁姆—卡尔斯一线,南达摩苏尔,西侧延伸到阿勒颇以北,东端与扎格鲁斯山脉走向齐平。但在现实中,这个从未出现的“大库尔德斯坦”(Greater Kurdistan)被上世纪20年代确定的国界分割成了四个板块,分别归属于四个国家:伊朗境内的部分称东库尔德斯坦,总人口超过800万;伊拉克境内的部分为南库尔德斯坦,总人口约530万;叙利亚境内的部分称西库尔德斯坦,总人口超过300万;土耳其境内的部分为北库尔德斯坦,总人口超过1500万。这个中东第四大民族,依旧不曾拥有自己的独立国家。

活跃于两河平原北部的库尔德人种,历史可以追溯至距今4000余年前。中东历史学家对其起源莫衷一是:伊拉克人认为他们是从阿拉伯半岛北迁的贝都因游牧部落的后裔,土耳其人认为他们是和自己同源的“山地突厥人”,伊朗人则认为他们是波斯帝国早期征服过程中被同化的米底人。最早使用“库尔德”(Kurd,意为“游牧人”)一词的则是古叙利亚人,他们视这些骁勇的北方骑手为未开化的劫掠者。无论如何,散居于扎格鲁斯山地之间的库尔德游牧部落从公元7世纪起就处在阿拉伯人的统治之下,并皈依了伊斯兰教。12世纪末大名鼎鼎的阿拉伯世界之王、从十字军手中重夺耶路撒冷的萨拉丁,便是一位出生于提克里特的库尔德人。

进入17世纪,库尔德人聚居区的控制权转移到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手中。为了反制君士坦丁堡的同化政策,苏菲派教长乌贝杜拉在1880年发动了第一次库尔德人大起义,但被土耳其和波斯军队联合镇压。此后土耳其当局开始转向分化政策,利用人数相对较少的库尔德人作为统治阿拉伯人和其他被征服民族的工具。从1890年起,由库尔德骑兵组成的“哈米迪耶团”一直是奥斯曼边境巡逻队和陆军骑兵部队的主力,库尔德封建部落的领袖被恩准免交赋税,其子侄可以进入土耳其军校学习,并升任高官。在此背景下,库尔德人在奥斯曼帝国发动的针对亚美尼亚人和亚述人的种族清洗中曾经扮演过极不光彩的角色,其自身亦不讳言。

文章作者

刘怡

发表文章196篇 获得5个推荐 粉丝2498人

身与名俱灭、江河万古流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4)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