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博客天下
2018-12-11·阅读时长11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5580个字,产生9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 牛耕
如果没有任正非,华为将会怎样?
至少一个公认的答案是,没有任正非,不会有今天的华为。
2017年,华为全年销售额超过6000亿元,全球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人间接用到华为的产品。与体量极不相称的是,这头巨兽仍在全力奔跑:研发投入近900亿元,居全球第六。当中国手机厂商还沉浸在产品组装、贸工技路线时,华为已奋不顾身跳进芯片研发的黑洞。
直到中兴落难,海思芯片是国内高通替代品之一。许多人才第一次窥见任正非的远见。
放眼全球,华为都是一家罕见的公司。它的生存焦虑、妥协战术和技术渴望,都深深打着创始人任正非的烙印。任正非曾说,自己是逆熵而行,强行阻止公司滑落到自然状态。
借高利贷给工程师发工资
任正非有两个远见:广积粮,吸取工程师红利、妥协求和,不跟友商拼命。如今这两点智慧仍系于他一人,未被企业制度吸收。
根据年报,2017年华为销售收入6036亿元,其中研发占比14.9%,比净利润还多一倍,居全球第六。这种高研发投入已持续十余年。十年来,华为累计研发费用3940亿元,获专利74000余件,其中不乏芯片这样的烧钱黑洞。
可以说,华为正不惜代价,把收入转化成技术积累。巨额研发投入意义何在?2012年,在华为内部的《实验室会谈纪要》里,就有工程师质疑:芯片前期投入大,又没有短期回报,真的值吗?
任正非这样解释:华为处在一个相对较好的时期,跟别人比还算活得滋润。因此要加大技术投入,把优势耗散掉,变成新的优势。整个社会都在衰退,对未来的投资不能手软。
任正非所言非虚。中国还未走出工程师红利,尚能以低成本从事研发。根据瑞银中国的报告,中国每年大学理工科的毕业生数量超过300万人,是美国的5倍,研发人员平均薪资却只有美国的1/8。因此,在中国投入研发是一件很划算的事。
踩中工程师红利,正是华为历史上最大的幸运。这家公司1987年成立时,没钱没技术,只能代理低端的HAX交换机,去抢占农村市场。但在1990年,华为开发出BH03交换机,次年开发出HJD48交换机。凭借这两款产品,华为的年销售额在1992年超过1亿元。“华为活下来了”,任正非开会时泪流满面。
当时一穷二白的华为,凭什么能请到研发人员?理工科毕业生就是答案。开发BH03交换机的郑宝用,是华中理工大学的天才毕业生。开发局用程控电话交换机的李一男,也来自华中理工大学少年班。后来他们成了任正非的左膀右臂。如果放在今天,华为将不得不跟高薪外企争抢工程师,毫无技术翻身的机会。
上:华为总部深圳龙岗区坂田基地研发中心大楼
下:2018年9月26日,北京,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上的华为展台
多年来,华为已形成一套最大化利用工程师的体系。它慷慨授予高工资、高分红,换来工程师自愿加班拼命。每个工程师的职责细分,力图流程化,随时可以替代。在研发芯片时,华为让数千工程师从复杂大电路做起,逐渐转入微电路化,最终有了上万个芯片工程师储备。可以说,华为的一整套技术研发流水线,正以工程师驱动并自给自足。
有一个细节,可以看出任正非的高瞻远瞩。1993年,华为自研业务启动不久,任正非开始借高利贷给工程师发工资。1999年,任正非去北京研究所视察,问所长刘平:你们怎么才这么一点人呀,不是叫你多招吗?刘平解释说,害怕人多了没事干。任正非生气了:叫你招你就招,没事做,招人来洗沙子也可以。
除了善用工程师红利,妥协求和的竞争策略也是任正非的智慧之一。
2002年,华为杀进美国市场进攻思科,在产品功能上极力模仿。2003年,思科起诉华为侵犯知识产权。华为向媒体展示自己的知识产权,并透露与思科的谈判细节。人们逐渐认为,思科是在阻碍竞争,它维护多年的“不垄断”形象摇摇欲坠。
胜利天平逆转之际,华为并未乘胜追击,而是主动放弃了美国市场,与思科签订和解协议。对其他友商,华为也有时制定偏高售价,给友商留下存活空间。在《华为基本法》的第一条,任正非写道:永远不涉及信息服务,不与运营商争利。
任正非这样解释:如果在市场上到处树敌,会被群起而攻之。我们宁愿放弃一些市场,也要与友商合作。要主动示弱,以土地换和平。
多年后,任正非形容这些战略“只有将军做得出”。他形容自己是指挥着几十万人对城墙口冲锋,用每年1000亿元的弹药饱和攻击。这是他的长远大计:用知识产权建立“核保护伞”,让华为在相对友好的国际竞争中长大。
然而,这却不是商业公司通常的策略。任正非表示,自己是在有意对抗“熵增”,逆自发性而行事。换言之,如果换了其他领导人,做出的决定可能恰恰相反。
在华为内部,有人这样形容任正非:一人下令,万人执行。多年来,任正非依靠权威,长远大计都未受到挑战。但换了继任者,还会有这样的深谋远虑吗?
发表文章568篇 获得3个推荐 粉丝2417人
博闻雅识,非凡之客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