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18-11-21·阅读时长3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622个字,产生7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李风玲
入冬了,天冷了。城里或者乡下的楼房都渐次开始了供暖。屋子里热烘烘的,怎么也得二十几度。热量是有了,可我总觉得,这热看不见摸不着,总不如从前的那一炉火来得生动立体有味道。
记忆中的第一炉火,燃在小学三年级。
那个冬天的下午,正在教室里看着我们读课文的老师,似是突发奇想,又像是早有预谋,他说:“天冷了,我们砌个炉子怎么样?”班里十几个人都是同村的伙伴,才十多岁的我们,并不知道怎样砌成一个炉子,但就觉得这是个幸福的事,比看书写字更有意思,便异口同声地说好,语气里带着满满的兴奋。
老师其实是同村的长辈,他一个人守着这间小小的学校。他不但教语文、数学、音乐、体育,还要敲钟打锣修修补补。他先是在教室里端详了半天,然后决定将炉子砌在教室的正前方,那里的空场比较大。
选好了位置,老师便开始和泥,搬砖,砌炉子。也就半个下午吧,一个又高又粗的炉子便砌成了。算到现在,已是30多年过去了,当年的老师早就做了爷爷。但我仍记得那炉子的大致模样,底座较粗,上身稍细,敦实实的像班里某个憨厚的胖男孩。老师去教室外面拾了点干柴树叶,火柴一擦,那火苗便起来了。只听得偌大的炉膛里呼呼作响,那声音就是炉火熊熊的感觉。
那个时候,村里没有谁家会舍得生炉子。天冷了,也就是往锅底或者炕洞里多填几把柴烧烧炕而已。但是我们的启蒙老师,这个同村的长辈,却为我们这一群小孩儿,自己动手做了个炉子。后来他又跟村里申请,买了点煤块。于是整个冬天,教室里都暖意融融。
发表文章6048篇 获得21个推荐 粉丝47968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