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尹秀珍:旧物的力量

作者:薛芃

2018-10-17·阅读时长9分钟

2977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632个字,产生1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尹秀珍最新装置作品《行思》(2018年)


行与思

这是尹秀珍第一次来到银川。她受银川当代美术馆的邀请,参与“中国制造007”的艺术项目,在一个长宽二三十米、空高近10米的空间内完成一件全新的装置作品。她必须要充分地利用这个体量不算小的空间,并给这件作品烙上宁夏的印记。

在展览正式开幕前的几天,我收到了布展现场的照片。很多长条状物从空间的顶部垂下来,密密麻麻,肉粉色的,每一个长条状物的底端都被套上了一只鞋子。每一只鞋子都不一样,男人的、女人的、孩子的、高跟的、平底的,在照片中错落地疏散开去,好像延长了空间的纵深感,但又实实在在地挤在一起,叽叽喳喳地在说着各自的故事。

见到尹秀珍之后,她向我讲起这件作品的源起。

鞋是作品的核心元素。2018年6月,第二届银川双年展开幕后不久,尹秀珍的这个项目就被美术馆推进了实操阶段,一直忙碌到9月29日开展。通过美术馆的微信公众平台,尹秀珍发布了一个面向所有人的征集公告,希望有兴趣的人提供自己的一双鞋,来参与作品的创作。后来,馆方和艺术家又通过其他各个渠道,共征集来了600多双不同的鞋。尹秀珍告诉我:“其实收集来这些鞋很不容易,他们不知道我作为艺术家要用这些鞋来做什么,每一双鞋都是有故事的,对于他们的主人来说都是独一无二的,很珍视的,但大家依然选择信任你,他们期待最终自己的鞋将以什么样的面貌出现在美术馆。”

受场地所限,最终,她在这件作品中用了收集来了500多双鞋。

“鞋是肉身的承载物,也是经历的承载物。穿过的鞋都带着不同人的经历、记忆、印痕和审美观。既是‘生活物’又是‘认识物’。收集穿过的鞋就是收集经历。”尹秀珍在作品自述中这样写道。

经历,是尹秀珍多年艺术创作中绕不开的话题,但凡提到这个话题,她都会说自己是“搜尽经历打草稿”。这句话本来自清初画家石涛的“搜尽奇峰打草稿”,是石涛对绘画的一个态度,看尽天下奇峰怪石,才能画出好的山水画。到了尹秀珍这里,她希望自己的作品看似是物品的堆叠,但每件物都是有叙事属性的,都是有经历、有故事的。“我对人的经历特别感兴趣。我可以对着老照片看上几个小时,老物件也一样。”

这些鞋的主人大多来自银川,尹秀珍向我讲述了其中几双的故事。有一双玫红色的儿童塑料凉鞋,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并不好看,有点土气,但却是崭新的,尹秀珍说在这个鞋的主人的记忆中,这个样子的小凉鞋伴随着她长大,记录了整个童年,也记录了80年代的单纯与轻松,但如今儿时的鞋早已丢了,市面上也很难再买到这么“复古”的鞋了,她花了300块钱的高价在淘宝上淘到了一双。“还是同样的凉鞋,价格却翻了几十倍,好在看到这鞋子,记忆都涌出来了。”

还有一双一个女人人生中的第一双高跟鞋,在旁边展柜中,高跟鞋主人写了一张纸条,她说:“第一次穿高跟鞋很容易,但也一定要选择合适自己的,让脚穿着舒服,不能有压迫感,不然长期的话,脚会被磨出厚厚的老茧,特别疼。”尹秀珍将这些特别朴素的描述一一收集起来,和作品一起放在展示出来,结婚时母亲送的婚鞋、网购失败的又退不掉的靴子、奶奶为自己亲手缝制的布鞋……物件、故事和情感都在这件作品中一一对应。尹秀珍说:“这些鞋囊括了人从出生到死去不同阶段的人生经历,这是我希望透过作品让观众感受到的。”

尹秀珍一边向我讲着这些故事,一边一个劲地让我走进去,走到这些“腿”和鞋的中间去,会有不同感受。置身作品中间时,像是身在人群中,众多延伸的“腿”会聚成林,“身上的鞋与脱身的鞋共同构筑一个‘行思’的场,使静成为动”。因此,艺术家将作品命名为《行思》,让那些经历和故事一个一个地蹦出来。

文章作者

薛芃

发表文章137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921人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拯救睡眠

如何与失眠说再见

9432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