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贾冬婷
2018-10-17·阅读时长21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0551个字,产生92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财富,一定会带来幸福吗?
提起挪威,脑海中总会浮现出森林的意象。“挪威的森林”最初源自甲壳虫乐队上世纪60年代的一首歌《Norwegian Wood》,讲述了一段亦真亦幻的情感故事,而故事里的超现实情境正是借挪威的森林营造出来的。
令人好奇的是,这一置身世界尽头的冷酷仙境,除了带给人物质的有形馈赠——典型的如森林、海洋、石油、三文鱼、极光——还会产生什么样的精神影响?与幸福又有什么关联呢?
事实上,挪威一直是“幸福感”超级强国。自2011年起,联合国每年发布一次“全球幸福指数”报告,挪威、丹麦、芬兰、瑞典这北欧四国一直占据着榜单的前几位,挪威更在2017年位居榜首,得到最高10分中的7.54分。在联合国报告中,衡量一国幸福感有一整套复杂标准,九大领域:教育、健康、环境、管理、时间、文化多样性、社区活力、内心幸福感、生活水平。但说到底,幸福是一种很难量化的内心感受,这激发着我们深入挪威去探寻幸福的秘诀。
最容易与幸福建立关联的变量是财富。联合国报告也显示,富裕的国家民众幸福感比较高。不过,财富对幸福的影响并非单向的正相关。从总量上看也是如此,过去30年全球生活质量不断上升,但幸福指数的提升却相对缓慢。报告制定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家杰弗里·赛克斯指出,经济增长会提升生活质量,但同时也伴生一些社会问题,比如社区意识丧失、社会信任度下降、焦虑感扩散等。
去探寻挪威的社会制度和国民幸福,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它的国家财富,而且是由于石油的发现而突然激增的财富。它是如何享用财富,同时又设法摆脱石油财富的魔咒的?
1969年,在挪威境内的北海区域发现了日后证明堪称巨大的石油储备,这个发现超越其他一切因素,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每个挪威人的生活,可谓喜忧参半:一方面,现代挪威社会的成功——福利国家制度,无可比拟的生活水平,强大的区域性基础设施和服务,以及散布各地的新建筑,在很大程度上都建立在石油的基础之上;另一方面,从历史上看,石油财富很少对一个国家产生长远的正面影响,挪威会幸免吗?我们去卑尔根拜访了挪威石油基金专家、挪威经济学院院长欧斯坦·特格森(Oystein Th?gersen)。
事实上,“石油基金”是个习惯性说法,1996年开始启动的这一基金,2006年已改组为政府全球养老基金,作为挪威的主权财富基金在境外进行投资。采访当天,基金主页上的实时数字显示,基金市值达到87170亿挪威克朗,早已突破1万亿美元,也是全球最大的主权财富基金。挪威是个小国,人口只有520万,这一主权基金总量相当于GDP的两到三倍,人均拥有19万美元财富。而且,这笔财富被妥善管理,严格控制,每年只使用区区4%,剩下的都用于海外投资。可以说,石油基金是现代挪威社会最大的成就——它是北欧自制精神的终极体现,是负责任地管理财政的楷模。
特格森告诉我们,挪威人并非生来养尊处优。1969年之前,挪威是斯堪的纳维亚三巨头的穷亲戚,经济拮据,捉襟见肘。因为境内2/3的面积都被冰川、山地、高原覆盖,人们要在贫瘠的土地上勉强劳作,或者在危机四伏的海洋上讨生活。直到1969年底在北海海域南部发现第一块油田,1972年成立挪威国家石油公司Statiol,此后不断发现新的油田以及天然气田。巅峰时期,挪威一度是全球第七大石油生产国、第三大石油出口国、第二大天然气出口国。据估算,即便挪威人什么事情也不做,现有的石油资源也足够全体国民富足地生活150年。
石油的影响立竿见影。特格森说,他的祖父母一辈以前都在“旧行业”工作——渔业、船业、制造业,大批石油开采后,人们纷纷转向“新行业”——石油工业直接相关的海上勘探、石油工程、沿海地区更多的酒店和餐馆服务业等。即使是远离海岸线的地区,工资水平也显而易见地上涨了,旧行业的人在减少,大规模转向间接的石油产业或者公共服务部门。
直到上世纪80年代遭遇经济危机之后,挪威人开始有了忧患意识:石油资源枯竭后,挪威该往何处去?于是在1990年,挪威议会批准通过政府石油基金法案,石油营收将不再直接归入政府财政,而是转存入石油基金中。这也开始真正践行1971年挪威政府提出的“石油十诫”,宗旨就是确保收益不仅有益于这一代,而且可以造福子孙后代。特格森认为,石油基金也是挪威远离2009年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
石油基金的绝大部分由挪威央行负责进行海外投资。特格森介绍,投资思路是尽量多样化,“把风险分散到多个篮子里”。目前,这笔基金投资在了全球78个国家的9050家公司,其中60.6%投资国际股票市场,36.3%用于固定收益投资,另有3.1%用于投资海外房地产。累积下来,挪威已控制着全球大约1%的股票,是欧洲股票市场最大的国有股东。
特格森认为,石油基金成为挪威人幸福感的重要源泉之一,基于两个原则:第一,基金的使用被严格限制。这一基金相当于国家的储蓄账户,原则上不会动用本金,只消费利息。之前经济学家估算的基金回报率是4%,2016年以来因全球汇率降低,将预期调低到了3%,于是政府财政支出也随之变为动用基金总额的3%。“这样的话,即便石油开采殆尽,本金不再增加,这笔钱也不会减少。”第二,财富由全体国民共享。通过一套包括免费医疗、免费教育等在内的社会福利体系,奠定了一个从摇篮到坟墓都能得到照护的乌托邦社会,将财富转化为了福祉。
挪威人如何做到了抵制消费,没有花掉更多石油收入?特格森认为,一方面是基金建立之初就很清楚,要避免“荷兰病”,即中小国家经济的某一初级产品部门异常繁荣而导致其他部门的衰落,所以每一届政府尽管都面临少用石油收入的挑战,但都会遵守规则。另一方面,也是基于文化传统。“挪威一直是个穷国,人们分散生活在沿海,而不是聚居在城镇和乡村,习惯了靠简单的必需品维持生活。所以,挪威人不喜欢放纵挥霍,对储蓄始终绷着一根弦。”
有关资源枯竭的担心并非杞人忧天。特格森说,目前挪威石油的储量已经开始下降,而天然气正处于增长的最高水平。说石油时代结束或许为时过早,但对未来的预期必须要改变。他举例,从石油基金中的支出是可持续的,但支出的增加是不可持续的;工资的增速会放缓;石油产业的劳动力要削减,转移到新的产业。
那么,在石油经济逐渐褪色之后,驱动挪威经济的新动力来自哪里?我们决定去挪威创新署找答案,那里是政府支持本国企业和产业创新的最重要机构。创新署由一位女性CEO安妮塔·克罗恩·特拉塞斯(Anita Krohn Traaseth)引领,她身着富冲击力的红色,开门见山:“挪威只有三文鱼和石油吗?这些传统假设当然没错,我们是一个以自然为本的国家。但基于自然资源的潜力,又远远不止这些。”
桌上有几瓶苹果汁,安妮塔随手拿起来:“这是一个关于循环经济的典型例子。挪威东部很多人种苹果树,但采摘不了那么多苹果。于是就有年轻的社会企业,四处寻找过剩的苹果树,把苹果采摘下来,按照传统做法制造新鲜果汁,而不是让它们被扔进垃圾桶。”安妮塔认为,类似这样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案例俯拾皆是,毕竟挪威人拥有难以比拟的自然资源,“对下一代来说,贩卖安静、纯净、清洁更为重要”。
安妮塔告诉我们,挪威创新署在2015年策划了一个名为“梦想承诺”(Dream Commitment)的调查。他们向学生、大公司CEO、协会等发出邀请,让人们说出对国家发展有哪些期望。因为研究表明,当你把梦想说出来的时候,就更容易实现。最终,有几个领域被选出,成为挪威未来发展的方向:清洁能源、生物医药、智慧城市、创意产业、旅游、海洋产业、医疗与养老。这些领域对于正在塑造国家新品牌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必须要让世界知道这个只有500多万人口的小国到底要做什么、能做什么。
以海洋产业为例,安妮塔说,海底下的东西比目前出口的要多得多。除了传统的渔业、船运和船舶制造之外,挪威还在创造基于海风的新能源,以及开发下一代生物医药。比如,挪威海域有很多蘑菇,研究人员已经发现,海洋中的蘑菇也可以制造下一代的抗生素。
无论是对传统资源的有效利用,还是对创新产业的开发,都是基于挪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基因。1987年,挪威历史上的第一位女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联合国发表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第一次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正是在这一理念下,挪威社会倾向于安全、务实、内敛、调和、凝聚力,这也是挪威人幸福感的根本。
发表文章79篇 获得22个推荐 粉丝1348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编助理、三联人文城市奖总策划。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