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海燕
2018-09-29·阅读时长5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694个字,产生8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口述/张瑞敏 采访、整理/王海燕
改革开放,创造了很好的机遇,问题是你能不能抓住。海尔在改革开放里做大做强就两条:第一,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海尔,80年代早期海尔还是一个很落后的小厂,有了改革开放,我们才能够引进德国的生产线,引进先进设备先进技术,才能够起死回生;第二,我们抓住了改革开放的一些时机,比如像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之后我们马上收购了18家企业;2000年,中国加入WTO,就是外国商品可以入关了,当时一听说入关,我们先跑到国外,首先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设立了自己的工厂,并将设计中心放在了洛杉矶,将营销中心设在纽约,直接在当地招聘200多名员工。那时候我们的这一举动引起很大争议,大家都觉得,都是美国到中国设厂,你怎么到美国设厂。其实我们的主要目的是想将触角延伸到海外,直接在海外生产、销售,一方面降低成本,一方面提高机动性,适应国际环境。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很多地方还盛行出口创汇,国家有关部门也颁布了“适当减免税额,对创汇有突出贡献的企业适当奖励”等政策,当时有很多企业想借此机会多赚些钱,争着去做低价出口生意。
但海尔从开始走出国门一直到今天,一直坚持的是一直坚持的是以创牌为导向的。到现在为止,我们依然是中国企业里面很少有的、一台代工都不做的企业。这个过程肯定非常难,我们从90年代早期就开始部署进入欧洲的计划,最早去的就是德国这样的制造业大国,后来我们也费了很大劲才挤入主流渠道,欧洲消费者也很认同,价格甚至比当地品牌价格还要高。但我们做过实验,先问消费者这款冰箱怎么样?回答说很好。但如果告诉他这是一个中国牌子,对方就说还要考虑一下,当场就表现出来,这就是我们的处境。
但我们坚持一直做创牌,而且到全世界各地树立起自己的牌子,包括欧洲、美国、日本这些发达国家,其实不单单是创一个品牌,我们是融入到当地,满足当地消费者需求。这个可能真不是投多少钱的问题,你再有钱,短期也做不到。我们坚持了很多年,很多人说为什么你们做,别人不做?因为国际上有一个定律,到你本国之外创立品牌,会亏8年。当时我们还觉得为什么?可能用不了吧,心里还是有怀疑的。但我们在美国亏了真是不止8年、9年、10年,这就是其他一些企业为什么不干这一件事的原因。为什么要创品牌,代工没有任何损失啊,大家算算账,就不愿意去创了。我们当时至少赔几百亿元,现在的利润率可以到10%,但是最低一年利润率降到1%,是咬牙做下来的。
发表文章-5篇 获得7个推荐 粉丝717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