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丘濂
2018-09-19·阅读时长8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464个字,产生23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转变的渔业
下午4点多,嵊山岛的水产市场变得喧闹起来。它的外面是码头,渔船就这个时候归来,带来渔获。舟山每年有禁渔期,不同类型的渔船在禁渔期结束后分批次出海。渔港里停泊的船以一种桁杆拖虾船为主,是今年8月1日开捕的。它们在近海中层水域作业,主要拖活皮虾,也会顺带拖上来鱼类。一般是家中男性在船上工作,渔嫂们在岸上将渔获进行售卖。
市场里各种刚摆开的鱼虾湿淋淋地闪着光,好多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和木棍一样粗壮的暴鳗、像海中翼装飞行家一样的鹞鱼、金灿灿的黄梅童、柔若无骨的虾潺……看到我像跑进水族馆里的孩子一样问这问那,陪同我的本地人谢莉莉不禁笑了起来。她告诉我,嵊山人习惯每天下班之后来这里买晚餐食材。因为这里的人驾船出去就是渔场,不像有的海岛的渔民,需要在海上航行很久才能有收获。能吃到当日捕捞、没有经过冰冻的水产,就成了嵊山人的口福。今天,舟山海鲜里嵊泗列岛的被认为最好,而要在嵊泗诸岛里再做选择,就要来嵊山了。
我们去一家谢莉莉相熟的餐厅吃饭。本地人吃饭不需要看菜单,站在食材旁边,三下五除二就把做法说清楚了。海鲜从捞起到抵达本地餐厅,不超过12小时。新鲜的鱼类,多会拿来清蒸,就像带鱼这种在北方城市里习惯油炸再红烧的鱼类,这里推荐的做法也是放姜丝清蒸。之前我们吃过一道豆腐烧虾潺,觉得味道不错,想要再点。而谢莉莉说,过去鱼多的时候,这种半透明的小鱼都入不了本地人的法眼,现在要请客,也会尽量避免点这种鱼。同理,还有一种外号叫做“烂船钉”的小杂鱼,以前渔民弃之不食,现在用酱油、老酒红烧,很多人会夸赞鲜美。
作为游客,从市场上的鱼类和餐厅中海鲜的质量来看,其实很难感受到“渔业资源衰退”这几个字。然而嵊山的确是舟山渔场从衰落到转型的一个缩影。当地博物馆里,一进门就是一幅上世纪70年代“万艘渔船汇嵊山,十万渔民上战场”的老照片。舟山渔场有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和墨鱼四大经济鱼类,其中嵊山渔场的带鱼尤其出名。当时,每逢冬天带鱼汛来到,就会有来自浙、苏、闽、鲁、冀、辽、沪、津六省二市上万艘渔船齐聚嵊山渔场。各级政府还在嵊山岛上设立渔业指挥部,这让偏居舟山群岛东部一隅的嵊山岛成为一个口音混杂、人声鼎沸的小城。在一个鱼汛期内,同一片海域,能够集结那么多渔船同时作业,世界范围内都很罕见。对比老照片里那堆在地上望不见边际的黄鱼和带鱼,我在码头看到的情景只能算是“小打小闹”。
过度捕捞终结了舟山渔场的黄金时代。曾经当过渔民、现在为嵊山渔业生产安全员的吴和平告诉我:“大黄鱼那时候多到打上来一网,可以站在上面走路。但大黄鱼是一种洄游产卵的鱼类,渔民趁着黄鱼产卵之时捕捞,是把它们连后代一起一网打尽。”四大经济鱼类陆续地都形成不了鱼汛,这在舟山渔场成为普遍现象。各个海岛有了不同的转型路径。比如我之前去过的另外一个以渔业著称的虾峙岛,那里的渔民率先走向了远洋捕捞。在嵊山岛,拖虾和贻贝养殖成为两大支柱。后来,各个海岛的旅游业也开展起来,渔民们有了新的收入来源。这一切,依旧离不开他们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海洋。
发表文章128篇 获得9个推荐 粉丝1484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笔,毕业于清华大学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专业。美食、传统文化和城市话题爱好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