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周岩
2018-09-06·阅读时长11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5714个字,产生25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木匠与经学大师的相遇
1899年1月,37岁的齐白石经人介绍,拿着自己的诗文、字、画、印章,前去拜访本地名士、时年66岁的王闿运(湘绮)。齐白石走后,王闿运在当月20日的日记(《湘绮楼日记》)中记道:“看齐木匠刻印字画,又一寄禅张先生也。”寄禅是湘潭一位有名的和尚,同齐白石一样赤贫出身,本无力读书,发愤自学而后成名。数十年后在自述回忆中,齐白石还清楚记得这一初见面时带有预言与鼓励性质的评语。
往后数月,二人又多有来往。众人都劝齐白石拜王闿运为师,他却显得犹犹豫豫,弄得王闿运也莫名其妙,因为当时的人都以列入王门为荣。直到介绍人又来责问:“人家求都求不到,你难道是招也招不来吗?”齐白石才终于在当年的10月,向王闿运正式拜师。事后证明,这一拜,也确乎改变了齐白石的命运。
今天齐白石家喻户晓,而王闿运已隐入历史的深处,除非对晚清历史有专门兴趣,未必一定听说过这个名字。但在拜师发生的时刻,二人的地位却与日后闻名程度截然对调。
37岁的齐白石在他人眼里第一身份仍是木匠,他的画、印才刚刚起步。彼时主掌“船山书院”的王闿运则处于人生威望的高峰。1891年,王闿运接手船山书院,任职长达25年直至去世,是这位晚清最重要的书院山长,一生中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段书院主讲生活。经过数年苦心经营,齐白石上门拜见时,船山书院已达鼎盛,在王闿运年谱中,那年的书院“诸生从学者众,斋舍不能容”,以至于不得不加盖学舍,“学在船山”的声名远扬四方。齐白石日后也解释自己最初之所以拖了许久才拜入王门,并非不愿意,正是当时王闿运威望太盛,许多人争相混作王门弟子在外卖弄,他怕人误会自己是有意借拜师抬高身份。
王闿运的声望不仅来自于在船山书院的经营,更与此前传奇的人生经历有关。他和同时代绝大多数读书人一样由科举起步,中得举人,但并未走仕途而是选择了为权臣做幕僚的道路。26岁时,进京参加会试的王闿运结识清宗室权臣肃顺,颇受赏识,成为所谓“肃门五君子”之一。据传,曾国藩作为汉人而得到清廷重用,正是王闿运向肃顺推荐,肃顺进而向咸丰帝保举的结果。只是对于此事细节,学界多有争论,尚不能确证。但王闿运成功化解左宗棠被弹劾案则较为确凿。左宗棠初露头角后为满族大臣嫉妒,一度被押赴听审,斡旋过程中王闿运出力尤多,《清史稿》记载:“左宗棠之狱,闿运实解之。”虽非朝廷正式官员,但王闿运与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左右清朝政局的人物都建立了密切的联系。
可惜对有心实施纵横术救世的王闿运而言时运不济。1861年,咸丰帝去世,其临终前托付的肃顺等辅政八大臣在与慈禧一派的斗争中败下阵来,肃顺于当年被慈禧下令斩于菜市口,史称“辛酉政变”。自然,作为“肃党”的王闿运受到波及,虽然得到宽大处理未被惩处,但政治上从此不再得志。壮志未酬的王闿运希望以另一种方式影响时局,于是主掌书院、广招门徒,后半生的主要精力均用于学术和教育,终于在船山书院时期卓见成效。因为对经、史的精深研究,王闿运被人尊为“儒宗”,号称三千弟子遍布政学之界。“齐木匠”的来访与拜师正在此时发生。
虽然齐白石并未在书院中系统学习王派的经学学问,但师生关系确立之后,二人在数年内有一段颇为频繁的接触,时常谈艺论道。拜师两年后,齐白石从小最亲的祖母去世,齐白石悲痛不已,料理后事时,他请王闿运为祖母撰写墓志铭,自己亲手刻石。此后一生,齐白石也都对王闿运极为尊敬。
一位经学大师,为何要将一个木匠招入门下,齐白石又是怎样通过王闿运获益的呢?
发表文章102篇 获得1个推荐 粉丝905人
三联生活周刊记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