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艾江涛
2018-09-06·阅读时长14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7441个字,产生7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从湘潭市出发,沿着107国道一路往南行驶48公里,便到了齐白石的老家,湘潭市白石镇杏花村星斗塘,那个在不同旅游手册上标示为齐白石故居的地方。
同治二年(1863),齐白石在星斗塘老屋一个贫农家庭出生时,白石镇还只是一个连接湘潭和衡阳的驿站,杏花村则有一个更为诗意的名字:杏子坞。在晚年自述中,齐白石告诉我们,自己在35岁前,足迹仅限于杏子坞附近百里之内,连县城都没有去过。事实上,直到1902年,在他40岁之际开始所谓“五出五归”的远游之前,齐白石去过最远的地方不过百里外的湘潭。1909年9月,齐白石最后一次远游归来,在老家度过了长达8年,最为适意安稳的一段乡居生活。之后迫于兵匪之苦,于1917年5月避居北京。在北京,他正好赶上“张勋复辟”,过了半年多仓皇躲避的生活,又于当年冬天返回老家。1919年,齐白石再次来到北京,次年春天携三子齐良琨和长孙齐移孙到北京定居,自此离开老家。
在白石镇,齐白石一共有三个住处。除了星斗塘老屋,1902到1906年,齐白石一家租住在距老屋5里左右的梅公祠,并在那里添建了一间叫“借山吟馆”的书屋。1906年,齐白石买下了距老屋20里左右的茹家冲的一间老宅还有20亩水田,并将那里扩建为后来的寄萍堂。
也就是说,在清末民初那个剧烈变革的时代,齐白石由农民而雕花木匠而画师,在长达5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生活在星斗塘老屋方圆不足10公里的地方,追求着他“白头一饱自经营”的农民理想。不难想见,那里的乡土、人情、文化是如何深刻塑造了后来那个广为人知的齐白石。
从星斗塘到梅公祠
沿着贯穿白石镇的国道走一段,再朝左侧的乡间公路上行几百米,便是齐白石的星斗塘老屋。一公里多的路程,沿途路灯上无不挂着白石老人的画作印刷品。我们去的时候正好赶上周末,三三两两的游客在那里参观。
齐白石一直在星斗塘的老屋生活到38岁,从这里搬出时,他膝下已有两儿两女。老屋在1996年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后,经过了相当程度的翻修与复原。从外表看,这是一座极为普通却颇具规模的南方农舍,稻草混合泥土烧制而成的砖墙,茅草覆顶,9间屋子中,一度住着齐白石的祖父母、父母,还有他自己的小家庭。
老屋中格外引人注目的是一块架在两张条凳上面的木板,据说齐白石当年就以此为画案作画。日后回忆中,齐白石对这里寄予了太多情感。灶膛,还有放炉灰的地方犹在。《白石老人自述》中,齐白石回忆祖父教他识字的情景:“他抱着我,蹲在炉边烤火,拿着通炉子的铁钳子,在松柴灰堆上,比画着写了个‘芝’字,教我认识,说:‘这是你阿芝的芝字,你认准了笔画,别把它忘了!’”屋外便是荷叶田田,湘潭因盛产湘莲自古称“莲城”,白石镇更是湘莲的始产地,历史悠久。老屋右侧,被一条乡间公路所隔断的,便是这里的得名之地:星斗塘。如今的星斗塘看起来不过是一塘浅水,漫步一圈400多步,在白石镇好多人家的屋前屋后,总有一块这样的水塘,或养鸭鹅,或植荷花。可在齐白石的记忆中,这里却是一块童年乐土,他曾对孙子齐佛来回忆道:“每年春天,星斗塘水满时,菖蒲丛中,鱼虾特别活跃。我只要把一天的家务活干完,便用竹竿为钓,棉花团为食,去星斗塘钓虾。最好玩的是它一见到棉花团,以为是好吃的东西,用两只腿一把抱住,到了岸上还不肯放开。”后来,齐白石画过一幅“菖蒲花兼虾”,并题诗:“五十年前作小娃,棉花为饵钓芦虾。今朝画此头全白,记得菖蒲是此花。”
齐白石家境贫寒,跟祖父认识300多个字后,8岁那年又跟外祖父读了不到一年的私塾,便再无力读书,留在家中砍柴挑水,帮忙做事。由于自幼体弱,为谋生计,15岁时,父亲让他跟着一个本家学木匠。一年之后,他又拜闻名乡里的雕花木匠周之美为师,此后十来年便跟着师傅走乡串户,成为乡人口中的“芝木匠”。十年木匠生涯,最可记述的一件事是,齐白石在一个主顾家无意中发现一部乾隆年间翻刻的《芥子园画谱》,自幼喜欢画画的他便用早年勾影雷公像的方法,花半年时间将其勾影临摹完成。这本画谱帮齐白石掌握了人物花草的正确比例,也让他在木雕花样上能够推陈出新。在湘潭市齐白石纪念馆保存的齐白石早年木雕作品中,便有“司马光砸缸”这样完全创新的题材。
除了谋生,游走乡间的木匠生活很大程度上扩大了齐白石的交游圈子。他27岁那年,在赖家垄一家主顾家做雕花活时,结识了日后对他影响巨大的一位老师:胡沁园。韶唐胡家是当地有名的士绅之家,这位人称“寿三爷”的胡沁园,提倡风雅,喜好交游,当他听闻乡里有位擅画的木匠,便对齐白石产生了兴趣。其时,齐白石已拜当地画人物像有名的画师萧芗陔、文少可为师,白天干完活,晚上常在松油柴火下苦练绘画。胡沁园对齐白石极为赏识,不但亲自教他工笔花鸟草虫,还请坐馆家中的陈少蕃教他诗文。
胡沁园完全按照传统文人的标准培养齐白石,诗、文,包括名号也进行重新包装。齐白石回忆:“我拜师之后,就在胡家住下。两位老师商量了一下,给我取了一个名字,单名叫作‘璜’,又取了一个号,叫作‘濒生’,因为我住家与白石铺相近,又取了个别号,叫作‘白石山人’,预备题画所用。”齐白石自此接触到以胡沁园为中心的当地士绅文化圈。
发表文章131篇 获得7个推荐 粉丝679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