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嗓门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18-08-30·阅读时长2分钟

1177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476个字,产生3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图 陈曦)


文/刘圆梦

我的家乡在重庆。这里的人和火锅一样,大多火火热热,重庆话直接,大家的声音也洪亮。大家热情交谈,诚恳爽朗,咋咋唬唬,不懂方言的人还以为在吵架。语言的音调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一个地方的人们的发音方式和性情。在众多大嗓门的重庆人中,我父亲的大嗓门大约是我最不喜欢的一个,他的声音不算十分大,若是有重庆大嗓门比赛,我父亲也不一定会得奖,之所以我最不喜欢,是因为在公共场合,我觉得我与他是荣辱与共的,他的大嗓门,让我觉得尴尬。有时候他在我耳边讲话,我总是抬起头对他幽怨地说:“我耳朵好像聋了,你小声一点嘛。”其实不会真正聋,我只想用自己的安危提醒他说话不用那么大声。可惜,对于耳聋这件事,我父亲不那么在意我的安危。

总之,因我不喜欢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自己也就不太在公众场合说话大声。然而我成长的城市,是一个把喧哗当作平常说话的城市。这是一件蛮特色也蛮热闹的事,在异乡遇见这样的人,他们旁若无人地大声说话大声笑,竟让我觉得多了几分亲切。

我是在市井中长大的,小时候父母在一条街上开服装店,我放了学也不回家,就在店门口摆一张桌子做作业。那个时候我一边写作业,一边听着街上过往的人声:摆摊的小贩们交谈的声音、人力车铃铛叮当的声音、讨价还价的声音、争闹的声音……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无法想象那些回家在书桌前安静写作业的孩子的生活,写作业的时候只能写作业,那是多么安静又无趣啊!

很快,我进入了青春期,这是一个想要与过去决裂的时期。那时开始读一些名著,书里面我没有去过的世界十分吸引我。陌生的世界变成了一种优雅宁静的向往。像弗洛伊德提过的人类的弑父情结那样,我也到了对孕育我的环境产生了一种本能的挣脱的时候。我就从习惯喧闹异变成了喜欢安静。倒不是认为风风火火的嗓门粗俗,只是更愿意轻言细语一些,仿佛这样就能与这现实的喧闹拉开一点距离,就能高飞远去到了书中的世界里。虽然幼稚可笑,但似乎这样的心理有几分道理。

文章作者

三联生活周刊

发表文章6041篇 获得16个推荐 粉丝47964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中产生活策略

L型经济的资产配置

10545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3)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