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焱
2018-08-13·阅读时长6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026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 / 曾焱 吴秀德)
每月的第二个星期天,吴秀德都会去北京报国寺那条街上转悠。在北京收烟标的老藏友们都知道这个日子,大家聚在一起交换和买卖。老吴说他熟悉的面孔大约有百来号人,都是常见的,“我们原来开玩笑叫自己‘捡烟盒的’,2002年上海烟草博物馆成立之后,把烟标列进文物,没想到我们这些人也变成文物收藏者了”。
老吴的藏品估计有5万种左右,“我曾经办过一个展览,当时做了100个大展框,分成50多个专题,每个专题都有几百种烟标”。老吴说,烟标收藏水平一看藏量,二看年代,三看存世量——和其他收藏一样,一个品种存世越少越珍贵。他所在的中国收藏家协会烟标分会,吸纳会员的硬件是藏品必须达到5000种以上,而世界业余收藏家协会烟标分会的门槛是5万种。“目前中国烟标藏量最大的人应该是苏州的张家伟先生,他有将近8万种,自己还办了一个民俗博物馆。”上海朱大先也是非常有口碑的老资格收藏家,拥有很多珍贵的老烟标:创建于1909年的德隆烟草公司的“锯子”牌,南洋兄弟烟草公司1918年在上海发卖的“银行”、“秧歌舞”和“红双喜”,华成烟草公司著名的“美丽”牌香烟,还有数百种1890~1902年期间的英、美烟草舶来品如“自由”、“海盗”等,都是存世量比较有限的历史记录了。老吴自己也是以收解放前的老烟标在藏友中有名气,常有人慕名找他交换。记者在他家里看到很多只在小说和老电影里见过的二三十年代烟标,像熙中公司的粉色“大中国”和《良友画报》同时期的“良友”等。其中有一张“品海”,英文商标为“PINHEAD”,淡绿色,竖版,据老吴介绍属于第一批进入中国上海的舶来烟,无论年代、存世量,还是颜色和版式,都算比较难得的品种。1998年一个韩国收藏家到中国旅游,从电视节目里看到对老吴的介绍后自己找上门来切磋,老吴用5000元人民币从他手里买下三十几种老烟标,“品海”是其中之一。“我是1973年开始集烟盒的,那时在部队当兵,战友探亲回来带各种地方的烟,我觉得好看就留下了。到70年代末从一张报纸上看到介绍国外有‘烟盒俱乐部’,才开始有意识去收集。早期我们的收藏方式基本上靠向朋友索要,或者同道中人互相交换,从80年代末期才有买卖的形式,所谓‘以藏养藏’。比如我,每年的进出流通量保持在几万元左右。”
大约从2001年开始,一些有经济实力的老板开始涉足烟标收藏,尤以温州商人为主力,他们采取兜底购买的方式即用高价把一些藏家多年的收藏一次买断,积累的速度十分可观,有人每年花在这方面的投资达到20万元以上。流通量大了之后,烟标的价格开始随行就市,逐渐形成跟风收藏。老吴记得在抗美援朝50周年前后,建国初期的烟标市价骤涨,降温之后价格落差在一倍以上。前两年流行红色收藏,比如红军长征路线,毛泽东系列。文革标和口号标则是近两年来一直比较受宠。眼下圈子里比较流行的是专题收藏,在老吴认识的藏友里面,有位桥梁工程师专心收集和“桥”相关的烟标,已经找到300多张;另外一位航天专家只对飞天主题感兴趣,从古代传说到当代航空飞船,大约有400多张。还有人专收“龙”图案烟标,目前已经到700多种。
发表文章58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2130人
《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