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18-08-13·阅读时长13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6529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 / 贾淼)
( 路易丝·米歇尔
“每个人都找自己的路;我们在找我们的路,我们相信自由和平等的时代有一天终会来临,而人类将会幸福。”——路易丝·米歇尔(Louise Michel)
巴黎公社社员在画家库贝尔的带领下拆毁“万多姆凯旋柱”
1871年3月28日,巴黎公社成立,市政厅广场上万众沸腾
“五月流血周”到底有多少死难者?
“到底死了多少人?军事行动总指挥麦克马洪只承认17000,我认为将这个数字翻倍毫无困难。虽然一直没有人给出确切数目,但我们不妨回想一下:1870年巴黎居民大约有200万人,1872年的统计只有181万多一点,彼时众多逃离巴黎的人已经回家。所以我们看到人口差距在18万左右……凡尔赛关了将近4万人,再除去逃往外省和外国的公社社员,因为找不到工作而搬走的工人,最后算下来仍有10万人死去了,其中被枪毙、处决的可能在3万上下。
“至于凡尔赛方面,确切的数据如下:在交战中阵亡877人,失踪183人,另外还有被公社处决的100名人质。”
(摘自法国Jean Rougerie《自由巴黎》) )
文学青年路易丝
路易丝·米歇尔的身世就像她的那个时代,含混,冲撞,却也给人一点希望。在上马恩省,一个城堡主和女佣生下了女儿,孩子还算幸运,没有被父系家族抛弃,随祖父母生活在城堡里,接受自由的伏尔泰式的教育。米歇尔出生那年是1830,正值革命,1848年她18岁成人,又撞上革命,似乎注定和秩序格格不入。1853年,小学教师路易丝居然拒绝向复辟帝国宣誓而宣布放弃教职,成了当地的新闻人物,这是路易丝作为个体向国家机器第一次公开表达立场。断续办了两年私学之后,1855年路易丝决定到巴黎去。她在18区水城堡路一所小学找到工作,离蒙马特高地不远,但她此时并无预感,她后半生的全部荣辱都将和这块地方一起,在历史长河里浮沉。与大部分到巴黎来寻找理想和出路的外省青年一样,她对自身体内的作家天分毫无怀疑,不断写文章,然后投给报纸,几乎什么都写:演讲稿、宣传册子、小说、歌剧、儿童文学……最重要的当然还是诗歌。1862年她得到“诗人联盟”秘书的位置,欣喜若狂,开始给雨果写信,她把习作寄给雨果,大文豪回赠她一句评语“草地上的诗人”,可见她写诗的风格应该是偏向浪漫和纯净的。从现在公开的部分信件来看,路易丝的文字敏感又充沛,对伟大的雨果充满了崇敬但并不拘泥,她在信中诉说自己可能会失去某个亲人的恐惧,或者对未来的没有把握,与后来人们印象中那个钢铁般坚定的路易丝判若两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文字像是她在这个世界的惟一需要和乐趣,她甚至动过念头以此谋生。路易丝写作相当勤奋,出版了两三本集子,比如长篇小说《苦难》,在当时算得上成功,被很多人知道。有个版本的《凡尔纳年谱》还记录:1888年爱弥儿·吉罗在一本专为路易丝写的《好路易丝》中提及,凡尔纳关于“诺第留斯”潜水艇的构思来自这位女革命家——大约在1865年,路易丝把《海底两万里》的故事轮廓以100法郎卖给这位伟大的科幻小说家。
如果没有对公众集会的过度热情,路易丝未必不能以女作家的身份进入历史。在一次集会中,她遇到了一生中最重要的思想引导者:泰奥菲尔·费雷,后来巴黎公社的领导人之一。一切主张和行动,都是为了一个更加公平的社会,路易丝觉得终于找到了确定的未来。女诗人开始全速向政治社会活动家转型。革命像是她命运中无可旋避的一部分,笃定要等在前面,为她的人生刻下第三道印记:巴黎公社。
发表文章6066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47988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