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伟
2018-08-13·阅读时长4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449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 / 朱 伟)
《三联生活周刊》策划有关汉朝的关键词,我首先想到的是“汉宫秋”。汉宫在我记忆中,是落日熔金,飞檐影重,黄叶满阶,玉楼空洞,丝管哀婉;是月昏黄,夜生凉,六宫人静,岚光满地,笙歌哽咽;实在是魂魄姗姗往来之地,并无金碧辉煌、阳光壮丽威严之感。这意象大半因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所给,我喜欢这出戏里“穹庐夜月听悲笳”、“车碾残花”,“惊起宫槐宿鸟、庭树栖鸦”的意境。后宫三千佳丽空守一个孤独君主,银台上仅寒灯一点,由此才反衬出那宫殿在月色中之巍峨。这出元剧虽是昭君故事,主角却是汉元帝刘。按《汉书》记载,这刘柔仁好儒,平日战战兢兢,夙夜都思过失。他算一个亲民皇帝,一直觉得黎民之性骨肉相附,自责自己至尊之重不能烛理百姓,因此宽宏恭俭,手段与魄力就显萎靡。他做了15年皇帝,班固在《汉书》中说他多才艺,善史书,迷醉于琴瑟洞箫,也就容易被牵制,优游不断。他的皇宫岁月由此是西汉由盛至衰的转折点,这与《汉宫秋》里那个哀叹“月自空明水自流”,“画檐间铁马响丁丁,宝殿中御榻冷清清,寒也波更,萧萧落叶声,烛暗长门静”的皇上倒是比较接近。当然,真实的汉元帝不会像马致远笔下这位皇上似文人一样沉湎于愁花病酒——如皇上真如一个绵弱文人对红颜薄命有这等感怜,那日日浸泡在温柔乡中的后宫佳丽们还会有寂寞吗?
这《汉宫秋》我以为是根据南朝陈后主《昭君怨》的意境,陈后主此曲开头是“图形汉宫里,遥驰单于骑”,一种无力中的悲愤。为表达这意境,马致远让汉元帝温雅地上场,他听到昭君的琵琶曲唱的是,“料必他珠帘不挂,望昭阳一步一天涯,疑了些无风竹影,恨了些有月窗纱”。随即就是温厚地,“我特来填还你这泪 湿鲛绡帕,温和你露冷透凌波袜”,这般温存加重了昭君出塞故事更深层的悲凉。我由此觉得,据说是阿炳从他师傅华雪梅那里传下来的琵琶曲《昭君出塞》中最能展现琵琶刚中泛柔魅力的那个中段,完全是昭君在元帝悲悯目光中长袖越来越悲愤的甩飞。这般动的悲能被琵琶的有力弹拨撩拨得忍无可忍。
昭君故事中的悲剧味道其实是一个在真实历史中被不断繁衍的过程。《汉书》中最早的记载其实特别简单——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正月,因匈奴单于呼韩邪委屈于汉,答应重新开始纳贡,保证边塞长无兵革之事,因此改年号为“竟宁”,元帝设宴而在高兴中赐他昭君,昭君后来为他生了一个儿子。元帝当时43岁,昭君不过一个普通宫妃而已,其实这一年5月元帝就死了。将此事件变成故事的开端应该在蔡文姬父亲蔡邕写的《琴操》里,这《琴操》一共两卷,记叙了47个琴曲故事,里面有《昭君怨》一曲,描写昭君端正闲丽,17岁就入宫,在后宫呆了五六年,“帝每游后宫,常怨不出”。呼韩邪竟宁元年入宫时,元帝问谁能出塞,她盛饰“越席请行”。她与呼韩邪其实只做了两年夫妻,因为恨元帝“始不见遇乃作怨思之歌”。《琴操》记,建始二年(公元前31年)呼韩邪死后,他的儿子还要以她为妻,导致她服药自尽。后来到西晋葛洪集成的笔记小说《西京杂记》里,画工毛延寿开始出现,说昭君因拒不对他行贿而被丑化,以致埋没在宫中没被发现。元帝按图挑选,因其丑而将她献了单于,等发现她实际貌为后宫第一后,后悔莫及。以后的情节基本在此戏剧化基础上画蛇添足。在后人引发哀叹的诗歌中,我以为最有味道的是庾信的“拭啼辞戚里,回顾望昭阳。镜失菱花影,钗除却月梁。围腰无一尺,垂泪有千行。绿衫承马汗,红袖拂秋霜。别曲真多恨,哀弦须更张。”
发表文章122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548人
《三联生活周刊》前主编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