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年画的市场落点

作者:曾焱

2018-08-13·阅读时长7分钟

712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665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 / 曾焱)


( 陕西凤翔古版木刻年画 )

年画在民间收藏市场算是冷门,但和20世纪80年代以后年画的创作谷地状态相比,收藏界近几年对它的关注还属明显上升走势,正由原来单纯的民间绘画艺术研究转向市场培育。从投资收藏的角度,这块地方有一定的成长空间。

一位有12年收藏史的年画藏家认为,即便是刚入门的新手,收年画也重在收精品,不必先走以量取胜的弯路。现在市场上比较好找的年画多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作品,从几十元到上百元不等,低价位在20元左右,但是按照这位藏家的观点,这些都不是投资的上选。广州嘉德拍卖在2004年夏拍期间曾推出年画专场,作为目前国内惟一一次年画拍卖,其成交结果虽然不够理想,但从中还能大致看出年画市场的取向:清代木版年画以及1947~1956年间的新年画市场认同率比较高。《大清万历年一统地理全图》(尺幅138×30cm)拿下全场最高价7.7万元,天津杨柳青的一对清初木版年画《沥粉金门神》拍到8.2万元。清代是民间木版年画最为兴隆的时期,以杨柳青、桃花坞、杨家埠、绵竹、佛山等地方为代表,大江南北的一些城镇乡村都是在此时形成了自己的画派。天津杨柳青是北方的年画中心,初创于明代中期,盛行于清代早中期。清中期最有建树的杨柳青年画画师叫戴廉增,他在北京琉璃厂开设了京城第一家也是惟一一家年画店,杨柳青年画正是在这段时期攒下盛名,并影响了当时很多木版年画画种。虽然画店只开了十几年即因时局关系被迫迁回杨柳青,但它的作品已经流入北京诸多名流贵族之手,并被热衷收藏的外国人带到国外。欧洲一些大博物馆内收藏的中国年画大多是杨柳青的作品,光是俄罗斯圣彼得堡博物馆就有上百幅。另外几家年画名产地,广东佛山年画盛于清乾隆,四川绵竹年画盛于光绪,所以如果从纯投资角度出发,明末和清朝中后期的年画,那些色彩丰富、绘画丰满、品相完整的作品,尤其是历史题材,应该作为收藏的重点。

在广州拍卖会上的16幅成交年画中,“新年画”占了13幅,而且价格平均,基本在1.5万元左右。这是另一个收藏投资点。所谓“新年画”,有两个不同的背景。一是指20世纪20年代兴起到抗战前后风行的“新年画”,以海派年画为代表,也是常说的月份牌,主要由苏州桃花坞的木刻年画蜕变而来,但内容完全以市民趣味和商品广告替代了民俗风情。月份牌年画的题材并不广泛,主要有仕女、娃娃、历史故事、戏曲人物、名胜古迹五类,以时装、古装仕女与娃娃为主流,间或也有过一些自行车、汽车、飞机这样的新生事物,但基本上还是和仕女一起出现。收藏这个时期的年画重在作者名气,画人物的首推周慕桥,其次为徐咏青的风景画、谢之光的时装美人画,还有郑曼陀、杭樨英的仕女画,都是家喻户晓的名家。这个时期的作品保存至今非常少,所以显得珍贵。另一种“新年画”是指解放后“新年画创作运动”中的作品,始于1949年文化部“关于开展新年画工作的指示”颁发之后,大约在1956年后开始降温。当时年画被视为反映新社会风貌、向群众宣传鼓劲的革命艺术形式,油画家、国画家、版画家、漫画家都主动或被迫参与到年画创作中去,其中不乏现在已经身价百倍的大名家,像蒋兆和、李可染、叶浅予等。这一时期代表性的作品有:《群英会上的赵桂兰》(林岗)、《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三十周年》(侯逸民与邓澍)、《工农模范北海游园大会》(李可染)、《人民代表选举大会》(力群)、《全国各民族大团结》(叶浅予)、《幸福婚姻》(石鲁)、《人民的西湖》(张隆金和方增先)。这批新年画里有大家手笔的精品,也有一些画家的创作风格并不适合年画,从艺术欣赏角度来看无太多价值,而且少有木版,多是较普通的平版印刷品,和旧年画在工艺上不能相提并论。但是和其他收藏门类里近年兴起的“红色收藏”一样,50年代的新年画价值在于其时代背景,因而受到藏家青睐。投资前最好能了解年画的发行背景,如某个时期的年画风格、发行范围等。■

文章作者

曾焱

发表文章58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2143人

《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功夫的江湖

349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