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焱
2018-07-27·阅读时长5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571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 / 曾焱)
( 乌艾尔贝克是法国文坛的明星人物 )
那个叫作乌艾尔贝克的人
2005年法国龚古尔文学奖11月3日就要揭底牌了,虽说老态龙钟,它的“红腰带”效应对于法国图书市场还是功效灵验的还魂丹,所以从9月开始,各大出版社已经开始为各自的新书做宣传,媒体的书评变得炙手可热。唯有一个作家的名字,却是不用出版商施展公关手段,各大媒体文学批评人士也唯恐漏掉的:米歇尔·乌艾尔贝克(Michel Houellebecq)和他的新小说《一座岛屿的可能性》。在法国,他的知名度到了以下程度:如果你是读者,没有听说过这个名字就太落伍了,而如果你是评论家,没有参与过对他作品的争论就太不入流了。从1994年到现在,这个47岁的法国人十年间出版了四本小说,每一本都把法国知识界搅得鸡犬不宁。在法国,很多书评也像《米其林指南》一样,盛行为新书评定星级,五颗星为最高。一般情况下评论界对书的看法即便有分歧,也就在两个星的差别,可乌艾尔贝克的书却经常得到“零”和“五星”的两极评判,有人五体投地,有人鄙夷不屑,争论不休的结果就是,他变成了法国文坛已经多年不曾见到的明星人物。英国《卫报》甚至评价,乌艾尔贝克带来的巨大影响力,“帮助法国重新回到世界文学版图之上”,言外之意是他力挽狂澜,拯救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萎靡不兴的法国文学。
巨大的影响力却不见得今年的龚古尔红腰带就系在了他的身上。1998年乌艾尔贝克的第二本小说《基本粒子》出版时就曾轰动无比,头三个月在法国即印行25万册,在畅销书排行榜第一的位置上盘踞两年,英译本在英国和美国也都受到追捧,美国第一版印行4万本,是多年来印量最大的翻译小说。但是最终它仍然落选当年的龚古尔奖,一本平庸的《红色巴西》接受了本该属于它的荣耀,该文学事件此后总被拿来和1932年的龚古尔文学奖评选相提并论:塞利纳(Louis-Ferdinand Ce1ine)的《茫茫黑夜漫游》虽然一发表就激荡法国文坛,后来也留名世界文学史,但因为过于惊世骇俗,被当年度的龚古尔奖拒之门外。法国《读书》杂志在标题为《乌艾尔贝克现象》的评论文章中说,乌艾尔贝克对自己足够冷酷,不耻于“脱光了给人看”,小说主人公就叫米歇尔,基本就是他自己的再现:被嬉皮父母遗弃的童年,困顿无助的青年时代,性苦闷,忧郁症,甚至精神病院的经历。性描写放肆到近于色情是该书被一些读者和评论痛斥的地方,不过《读书》还是非常公平地表示,“时至今日,用性来制造轰动已经并非易事”。乌艾尔贝克文字里残酷呈现的现代社会的冷漠和恐惧,冰冷的幽默,是他超越平庸令人有窒息般阅读震撼的地方。他以交叉叙述方式叙述了法国五月革命的产物、一对同母异父兄弟,把现实的米歇尔一分为二:一个是性解放主义者,另一个是禁欲的科学家,但都孤绝而受苦,就像他自己对于法国当前自由的定义——“有些人享受杂乱而兴奋过头的性生活,有些则导向孤绝和手淫”。2001年他的小说《月台》也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主题是西方一对永恒的矛盾:享乐主义与传统上帝概念的冲突。主人公还是米歇尔,是一个专门负责组织各种国际展览会的政府小官员,他在父亲逝世后继承了遗产,决定周游世界寻找刺激。米歇尔在泰国满足快感的疯狂之旅,里面充满了缓慢的肉欲展示,“一个动物园一般的世界”。这本书的销量是30万册。新书《一座岛屿的可能性》是科幻小说,世界到了最后的尽头,活下来一个叫做达尼埃尔的人和一条狗——终于没有了米歇尔,但还是孤绝,还是受苦,所以还是那个乌艾尔贝克。评论说他这本书“充满了野心”,也许是指的对于大奖的渴望。新书的发行量再次轻而易举超过20万册,商业的成功估计难以刺激他了。
发表文章58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2143人
《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