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驳静
2018-07-19·阅读时长8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4123个字,产生4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间离”直面禁忌
2016年,《轻松五章》在布鲁塞尔的一个艺术节上首演后,立刻引起关注。原因有二:一是它以上世纪90年代比利时一桩骇人的恶性事件为故事人物出发点;二则是除了一名成人演员外,其余7名演员全是12岁以下的儿童。
真实事件是比利时人马克·迪特鲁(Marc Dutroux)在80~90年代先后绑架、囚禁以及性侵了7名女童,其中仅幸存2名,其余5名在遭受非人待遇后被杀害。此案因为涉及“娈童”(Pedophilia)而异常敏感。该剧导演米罗·劳(Milo Rau)面对这部戏上演后的争议与成功时,曾说:“观众既受震动又被感动,因为《轻松五章》讲述的是隐密之事,而娈童,是这个社会少数几个禁忌之一。”
但《轻松五章》并未将重点放在罪犯迪特鲁本人身上,而是关切案件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按照米罗·劳的说法,它只是寓言式故事外壳,内在主题是我们如何应对创伤,如何理解这个世界。
米罗·劳并不希望“煽情”,无论是演员还是观众,他们的愤怒与悲伤,都不是他想见到的。当排练进行了一个多月时,米罗·劳意识到,倘若不与现实故事本身保持距离,将很难保持冷静。所以,要谈论案件,又需从案件抽离,米罗·劳在剧中添加了一层“戏中戏”设置。
我们看到的因此是这样一个故事:彼得·塞纳夫(Peter Seynaeve)扮演的导演,要排一部与迪特鲁案件相关的话剧,他找到一些孩子,让他们出演角色,这些角色包括受害者、一对受害者父母、罪犯的父亲、办理此案的警察等等。剧本分成五幕。起先是孩子们来试镜,面向观众,逐一自我介绍,回答导演提出的一些问题,比如:为何想要试戏,想要演哪个角色。随后,教导孩子们表演,排练过程中有一方屏幕,放映事先拍摄好的视频,孩子们只需模仿视频中的内容。
戏中戏设置,为观众留下喘息余地。为了能将这种“轻松感”更巧妙地传达给观众,米罗·劳特意设计了一个桥段:男孩佩潘·卢柏克需要扮演受害者朱莉的父亲,他在舞台上有一长段独白,包括忏悔自己曾做错的一件事:“朱莉告诉我她拿到不错的分数,我奖励她一张CD。她非常开心地听了一整晚。随后我发现她隐瞒了差的分数,我非常生气,做了一些我特别后悔的事儿:我拿走CD,并告诉她,她没有资格得到奖励。”此后,他开始叙述朱莉如何与她的好朋友梅丽莎双双消失,之后如何寻找,如何获得死亡噩耗。当观众沉浸在男孩的表演中,彼得扮演的导演突然问道:“哭得出来吗?”男孩摇头,彼得起身,递给他一支催泪膏。
这一幕迅速让观众放松下来,气氛变得不一样了。男孩面对观众,涂抹眼部周围的动作持续时间比预想的要长,观众随即开始笑。
“这本就该是好笑的。”米罗·劳表示。布莱希特的“间离”理论在《轻松五章》里得到安放。在米罗·劳看来,悲伤当由喜剧方式演绎。而与儿童合作,能够达到这个目的:令人心碎,又兼具严肃与幽默。“当孩童穿上警察制服开始表演,你会立刻明白所有制服的可笑之处。”
发表文章215篇 获得15个推荐 粉丝1126人
j'écris, la nuit tombe, et les gens vont dîner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