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赛
2018-07-19·阅读时长20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0048个字,产生79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故事能有多大的力量?
我在惠新西街地铁站口见到李春宴,她穿一件蓝色的连衣裙,长发披肩,皮肤黑黑的,看上去自信、开朗。
她在一个名叫“歌路营”的公益组织工作。这个组织开发了一个叫“一千零一夜”的项目,通过广播,每天为农村留守寄宿孩子提供15分钟的睡前故事。
为什么是一千零一夜呢?
“我们算过,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住校大概会在学校住满1000个夜晚,因此我们这个项目命名为新‘一千零一夜’,每天播一个故事,不要求你要读大学、高中,考多少分,但希望故事能陪伴孩子每一天健健康康地成长。”
她每天的工作就是跟各地的公益机构、政府、学校谈合作,把一千零一夜的睡前故事项目落地到有需要的学校去,为各地的学校做培训,引导学校申请并使用睡前故事项目。目前,这些故事已经覆盖到全国700多个县,5000多所农村寄宿学校,惠及学生近150万人。
每天一个15分钟的故事,能有多重要呢?
“这些故事的力量在于,它每天都在那里,每天都在陪着孩子。”李春宴说。不难感觉出,她对“每天”的强调里有一种特别的意味。
“我一直找不到一个很好的词来形容这种感觉。”她说,“英文里有个词叫routine,日常吗?你感觉你的生活是正常的。每天都有人在关注着你。”
就这些睡前故事的效果,他们专门做过调查,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对孩子心理健康影响越大的,就是这些故事播放的频率:如果每天听,效果就特别好;一周两三次,效果一般;如果一周一次都保证不了,就没效果,还可能倒退。
为什么会这样?我后来查资料才发现,原来家庭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日常与仪式,比如家庭聚餐、睡前故事等,的确是培养孩子抗逆力非常重要的因素,因为它提供了一种和谐、稳定与归属感,可以在逆境中为孩子提供平衡。
比如家庭聚餐,这项家庭日常行为中包含了餐桌秩序、礼仪、对话等多种因素。伊利诺伊州大学心理系芭芭拉·费瑟教授在一项针对近20万美国儿童和青少年、17项有关饮食结构和营养状况的研究中发现,每周有固定聚餐时间的家庭,不仅孩子更优秀,婚姻也更稳固。“也许家长做不到让全家每周七天都在一起吃饭,但是如果一周能安排三次家庭聚餐,就是对孩子健康极大的保护了。”
美国儿童抗逆力研究专家安·马思滕(Ann Masten)曾经写过一本书《平庸魔法:发展中的韧性》(Ordinary Magic: Resilience Processes in Development),意思是对孩子来说,抗逆力其实不是什么童话故事里的魔法或者秘方,而是来自于一些很平常、很日常性的保护性的力量,比如父母的照顾和关爱、与他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健康运作的大脑、动机等,都是影响儿童抗逆力最关键的因素。而其中认知、动机之类的因素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孩子与成年人之间的关系。因为只有通过与成年人的互动,孩子才能由简入难,学会各种应对与适应的技巧,如何停止哭泣、如何调整行为、如何延迟满足、如何解决问题等等。
儿童抗逆力的关键因素,良好的养育/其他亲密关系/智力/自控力/成功的动机/自信、自我效能/信念、希望、相信生命有意义/有效的学校/有效的社区/有效的文化实践
在过去的30年中,为了生存,2.8亿中国人离开了自己的村庄来到繁华的城市,形成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移民潮。为了更丰厚的收入与更长远的未来,他们不得不把自己的孩子留在了农村——有的交给母亲(或者父亲)一人,有人交给祖父母或亲戚,还有的孩子只能自力更生。
根据《中国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6102万。后来《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概念进行了新的界定,确定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无法与父母正常共同生活的不满16周岁农村户籍未成年人”。按照这种新的界定,农村留守儿童只有902万人。但即便如此,其中至少有36万孩子属于彻底的独自留守,没有家人照料。
对于这些孩子来说,这些日常魔法恐怕与童话中的魔法一样遥不可及。
正如李春宴所说,这些孩子的童年以及他们对陪伴的渴求,未曾经历过的人,恐怕很难明白。
发表文章232篇 获得34个推荐 粉丝4068人
《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