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平方式膨胀

作者:邢海洋

2018-07-13·阅读时长4分钟

314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027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 / 邢海洋)

“上海的房地产像烧红的铁”,这是一年前对上海地产最形象的比喻了。这炉烧红的铁水刚刚冷却,北京、广州和深圳乃至更多的二线城市又“烧”起来:广州,一季度城区中心(老八区)住宅均价达到7098元/平方米,比去年同期增长26.3%;北京,一季度住宅均价7168元/平方米,涨幅15%;深圳;一季度新开盘楼盘均价同比上涨18.2%。如果这些数字还不够直观,不妨打开报纸,到处都是豪宅别墅被一抢而空的消息。

宏观调控过了两年,政府频频出台措施,房价仍在升,并且有星火燎原之势。与此同时,股票也在涨,始于2005年6月的牛市行情已经持续了将近一年,涨幅超过了40%,照这个势头,真正红得发烫的时刻还远没有到来。股市的上涨是管理层和投资者众望所归,楼市却不尽然,口诛笔伐下仍然顽强上涨,体现的几乎是一种“内源”冲动。而汇率,则几乎是被迫上涨,自2005年7月人民币兑美元一次性升值2%,人民币累计升幅超过了3%,海外远期交易甚至达到1美元兑换7.6元人民币。

众望所归也罢,被迫也罢,三种标志财富的重要指标几乎是同时上涨,不由得使人想起当年著名的“日本泡沫”里的三要素——汇率、房价和股市。1985年《广场协议》后日本调整汇率,4年间日元对美元由262日元兑1美元,升值为146日元兑1美元;日经指数由12000点上升到34000点;而日本的地价,5年间上涨了两倍多,东京一地的房价,1985年是1.8万美元/平方米,到了1990年就变成了18万美元/平方米。三种财富指标联动上升,使日本人的财富急剧放大,和我们正在经历的时期颇为类似。不过,结果上的相同却未必相同的原因引发,日本的泡沫有非常明显的起源,一切都源自《广场协议》。《广场协议》9月底召开,到了年末,日元便升高到1美元兑换200日元的水平,随后国际资本涌入,抬高了土地证券等资产价格,投机力量一步步放大财富效应,最终才有了一个东京可以买下全美国的疯狂。当时购买帝国大厦的是东京新日本饭店老板,他的饭店名气远不及帝国大厦,却价值40亿美元,是帝国大厦的100倍。

北极熊宝宝 1人推荐

文章作者

邢海洋

发表文章503篇 获得1个推荐 粉丝2992人

《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投资物语专栏,还关注地理环境变迁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龙与鹰的对话

意大利文化年气质寻踪

382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