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王羲之字

作者:朱伟

2018-07-12·阅读时长4分钟

771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296个字,产生3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文 / 朱 伟)

王羲之真迹至今一字无存。我读唐人张怀的《二王书录》,王羲之死后不到150年,梁武帝萧衍曾对他与王献之的真迹做过一次广泛搜集,搜到“二王书大凡一万五千纸”。这些收藏后来许多被梁元帝萧绎承接,承圣三年,西魏军破江陵时,萧绎将所藏14万卷书一烧而光,所收二王真迹也就烧掉大半。隋炀帝第二次搜集时,“大王真书惟得五十纸,行书二百四十纸,草书二千纸”。到隋炀帝死后清点内府,“真书不满十纸,行书数十纸,草书数百纸”。于是李世民又第三次搜集,按张怀记载,李世民当时搜到的王羲之真迹,数量与隋炀帝搜到的相同。但宋人周越《法书宛》中,又说当初共搜到“三千六百纸”。

我总觉得,王羲之真迹消灭,实在与李世民对他的过度追捧有深刻关系。不仅因李世民将称为行书第一与真书第一的《兰亭序》与《乐毅论》作为了随葬品,更要命的是,他组织了对王羲之珍品的大规模摹拓临写,使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几乎初唐所有大家都以摹写为己任,并因此影响了后来者,米芾、赵元,无一不成为摹王羲之的好手。正是这样由此产生的一代代摹拓,使今天我们看到王羲之各等墨迹,往往无法分辨究竟面对着谁的摹本。摹本越多真迹就越难存留,真迹难觅后,各种摹本本身也在岁月中变得越来越真假难辨。

我对王羲之的认知,始于“入木三分”与“遒媚劲健”两种评介。《太平广记》卷二百七记王羲之的书法,引南朝宋人羊欣的《笔阵图》,说“晋帝时”,工人更换在北郊祭祀祝文的木板,见他的墨迹入木三分。还引唐人张彦远的《法书要录》,说他的《兰亭序》用蚕茧纸、鼠须笔,“遒媚劲健,绝代更无”。用鼠须作笔,笔锋劲而有锋芒。弱纸强笔,“遒媚”是苍劲中的妩媚。后来读《晋书·王羲之传》,称他的笔势是“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这个“矫”我以为指风骨,《礼记·中庸》:“君子和而不流,强者矫。”而唐人司空图归纳的《二十四诗品》中,对“飘逸”的解释,开头就是“落落欲往,矫矫不群”,“落落”是因孤高而清澈。

文章作者

朱伟

发表文章122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548人

《三联生活周刊》前主编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跨越唐古拉

探索神秘的三江源与可可西里

503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3)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