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18-07-12·阅读时长6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206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 / 蔡伟)
( 傍晚,沱沱河唐古拉乡13岁的牧民才仁彭措结束了一天的放牧生活 )
“虽然是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发源地,但在改革开放前,青海省内是没有人提‘三江源’这个词的。”魏兴国说,“那时候人们脑子里只有‘江河源’的概念。‘江’就是长江,‘河’就是黄河,至于澜沧江源头到底在哪里又是怎样,省内还少有人关注过。”魏兴国和三江源的缘分源于他的从业经历。他的老家本在内地湖北房县,跟着曾是军人的父亲,很小时候魏兴国便定居在青海黄南州的贵南县,黄河上的龙羊峡水库就在那里。1981年,25岁的中学教师魏兴国从青海教育学院毕业后进《青海日报》,在黄南州当常驻记者,跑农牧口。这让他有机会跑遍黄南乃至青海几乎所有地方,用他的话说,“对三江源的了解和感情,就在这二十多年的时间中跑出来了”。
早在80年代,魏兴国就曾多次进入过黄河源,他依稀记得第一次是在1981年。不过那时他笔下还没有开始关注三江源的生态保护,“作为新闻记者,我们当时无非就是写写江河源的风光”。在采访过程中逐渐了解玛多县一些湖泊开始干涸,魏兴国说,那时黄河上游还没有出现今天的断流现象,自己的自然地理知识也不多,直到后来黄河源区时常出现干旱,他才开始关注三江源区的生态变化。
从玛多前往黄河源的几百公里,黄河变得迂回纤细而绵长,魏兴国说,只要进入这地方,就要数百次地过黄河。那时玛多县的干旱和达日县的黑土滩已经开始成为灾害,在整个黄河源区泛滥的鼠害直接导致草原荒漠化。黄河源的多次探访让魏兴国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产生了进长江源的念头,但无论从哪个方面,这想法实现的困难却远非进入黄河源所能相比。
发表文章6066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47988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