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文轶
2018-07-12·阅读时长5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873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 / 朱文轶)
我第一次进入唐古拉是2001年8月份,当时作为专家组组长,看看整个方案,要讨论些技术方案。唐古拉地段有130多公里,唐古拉山口作为青藏线的咽喉之冲,海拔5072米,相对比下面更困难,有很多矛盾重重的地方。我们要选择唐古拉气候条件最好的时候施工,6、7、8月份是暖季,但由于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影响,降水比较大而且集中。这又给施工带来很大困难。我们在施工时候要减少对多年冻土的扰动,尽量不要有外界的热量,能不破坏的植被尽量不要破坏,不然太阳传递给地中的热量更多,而填土本身也带来大量的热量。
铁路选的垭口应该说比公路走的唐古拉垭口地质条件要好,感觉更开阔,气温比公路那边高,毕竟建公路时受时间和技术的局限。但是唐古拉山还有很多让人意想不到的地方。我以为山上地形平缓,岩性条件比较好,积岩埋得比较浅。但到那儿才知道,有个缺点,暖季时候,整个地表积水比较严重。冻土的层上水很发育,给我印象就是到处水汪汪,一到夏天一大片水。一踩在土里,都好像有点冒水,山前缓坡地,都是这样,这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冻土湿地问题。在唐古拉山口的湿地比公路地段要多些。有些斜坡湿地,处理不好,对路基稳定性有很大影响,这算是个比较难办的事。
第一次去唐古拉山,主要就是四处转,四处看。我们搞地质工作的,就是像风水先生一样,到处要看,到处要检查,看一看能看出些问题来。当时主要看出的就是这个“斜坡湿地”问题。其他问题还不大。因为整个分布面积不是太大,有个十几公里,后来我们还是采取加“片石区”,冷路基,加热泵什么的,都可以解决的。
发表文章11篇 获得1个推荐 粉丝751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