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18-06-27·阅读时长4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399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文 / 于萍
( 期待茶具,现代 )
说起被壶商忽悠,冯旭对着一桌子紫砂壶,像演话剧一样模仿起壶商:指着A壶,“这个你不要看,你还没到看这个的时候”;拿起B壶,“这个是送礼的,自己用,还得是那个”;又指向C壶,“不过你要想真正弄懂壶,还得是它!”又拿起D壶,“4000多元,是不是嫌太贵?那就拿这个2000多元的吧”。D壶放下拿起E壶,“还嫌贵?”突然做贼眉鼠眼状,环顾左右,从桌子底下拿出一纸包,一手托着一手揭开。刚想凑过去看个究竟,又收回去了:“低一点,不要让别人看见了!这个只要800块,却与那个2000元的不相上下。感觉怎么样?还行?拿回去,先不用给钱,都是朋友嘛,用好了再交钱。”
这是壶商的惯用伎俩,先打击自信,再用壶海战术云山雾罩地把壶推销出去。1996年冯旭刚开始玩紫砂壶时这样,10年后还这样。分析起为什么紫砂壶价格差异巨大,却难辨良莠,冯旭说有以下几个原因:紫砂壶的泥料和手工制作工序是成本的大头,但层出不穷造型奇特的壶,把泥料给掩盖了,新手难以辨别好坏泥料。宜兴紫砂壶不像景德镇的瓷器,所有经济价值都集中在紫砂壶上,没有瓷器花样繁多,有些壶商就在紫砂泥料里添加了玻璃、氧化锰,还号称“紫玉金砂”,而原本的手工作坊在上世纪80年代也改成批量生产车间,不再使用手工,改使用模具。另一原因是台湾人的炒作。他们在内地推广铁观音茶时顺带也盯上了紫砂壶,原本在宜兴都是一个村的,台湾人非要分出三六九等,给有些人出书,冠名目,炒作出名家、大师。真正古传文物都在博物馆藏着,流传民间的所谓“名家作品”也搞不清楚究竟该值多少钱。原本是沏茶工具的紫砂壶倒成了利润空间巨大的收藏品。
冯旭玩壶的轨迹很有北京人特色。原本只喝花茶,用不上紫砂壶,瓷杯效果更好。家里也有两把紫砂壶,是家人去宜兴旅游当土特产带回来的。一次逛潘家园市场,见着个摊摆满形态各异的紫砂壶,摊主说这是宜兴紫砂,谁谁做的,见他听不懂,“当当当”敲了几下,一通紫泥、朱泥就给说晕了,当下就买了两把紫砂壶。喝的茶种类越多,冯旭越好紫砂壶,初期不论好壶烂壶买过二三百把,不都用得上,但就像女人买衣服,总觉得茶桌上少那么一把。日子久了,接触到北京的一个“壶友圈”,第一次聚会冯旭挑了几把得意的,觉得不会是最好的,也不至于最差,谁想相形之下自己完全小儿科。有人指点“紫砂名谱图”,冯旭任其摆布,毫无还嘴之力。从圈子里他取不少经,但也渐渐淡出,不喜欢有人拉帮结派树威信的架势,还有的屈从于某“名家”,渐渐成了托儿,本来壶友闲会倒做起买卖来了。冯旭最看不上的,是太把壶当事儿。
发表文章6066篇 获得1个推荐 粉丝47987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