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苗千
2018-06-25·阅读时长13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6688个字,产生17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麦克法兰的大学阶段在牛津大学学习历史学,而后到了博士阶段转向人类学研究。从上世纪70年代起,他开始在剑桥大学人类学系工作,曾在尼泊尔、日本、中国等地进行长时间的人类学项目研究。在社会人类学研究之外,麦克法兰对于资本主义史、茶叶史和个人主义精神的发展史等方面也颇有兴趣,他在这些领域撰写过多部面向大众的历史学著作。
2018年5月,麦克法兰在剑桥大学国王学院接受了《三联生活周刊》的采访。这位76岁的人类学家对于世界上各种文明之间的差异和比较,当今世界在全球化浪潮中所面对的新问题,人类学研究的意义,乃至人类学与殖民主义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
人类学研究的一个准则就是不去做评判
三联生活周刊:我以人类学家的方式提第一个问题。能否简要介绍一下你出生时的情况?你的家庭对你又产生了哪些影响?
麦克法兰:我在1941年12月20日出生于印度西隆,这个城市在印度与缅甸的交界处,我出生一年以后就爆发了战争,日军侵略了印度。我之所以出生在那里,是因为我的父亲是一个茶农,我的父亲和母亲在印度相遇并且结婚。战争爆发之后我父亲加入了当地军队,准备和日军作战。在我四五岁之前,我都是生活在印度。相比于父亲,其实我的母亲对我影响更大,当时她的父母也生活在印度,我的外公是当地英国军队的一位上校,外婆出生在缅甸,外婆的父亲是缅甸的第一个律师,也是第一个进入上缅甸(Upper Burma)地区的英国人。所以说,我母亲的家庭与印度和缅甸都有很深的联系。
我的家族成员遍布全世界。随着大英帝国的扩张,我的家庭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家庭。比如说,1655年在牙买加出生的第一个白人孩子,就是我十二辈以上的祖父;我的父亲出生在墨西哥,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我还有一位远亲在英法联军中做翻译。在当时,富有冒险精神的英国人遍布全世界,然后再把赚到的财富运回英国——我也属于其中的一部分。5岁时,我经历了大英帝国的最后几天,因为在那之后,很快印度就获得了独立,可以说我是大英帝国的最后一代子民。
发表文章326篇 获得11个推荐 粉丝3985人
喵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