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一字一枯荣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18-06-20·阅读时长1分钟

457人看过

(文 / 陆先生)

每逢亲朋好友来沪,导游就成了我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上海博物馆又是必去之处。四楼的玉器、三楼的字画、二楼的陶瓷,在古董知识普及大众的时代里,基本是人见人懂。即使懵懂,也可以参照展品说明看个一知半解,但是一楼的青铜器馆每次都让我导得结结巴巴——有些青铜器的名字我读不出来,比如:鬲(li,音历)、(yan,音演)、(jia,音甲)、(he,音和)、觚(gu,音姑)、觯(zhi,音志)、(lei,音垒)、卣(you,音有)、(fu,音甫)、簋(gui,音轨)、兕觥(si gong,音四公)、(yi,音仪)、(xu,音须)、敦(dui,音对)。还有几个字电脑字库里实在无法找到,只能付之阙如。作为普通人,能认全这些生僻字的寥寥无几,但“上博”在每件青铜器皿的标牌中除标注汉英双文外,没提供汉语拼音辅助拼读。

面对这么多扑面而来的生僻字,很多观众、包括学中文的我,只能按照汉字最典型的形声字猜读,但结果往往谬之千里。去年9月,我在博物馆留言簿里给馆长陈燮君写了一篇建议,又给办公室打过电话,工作人员告诉我早有人就这个事情多次提过建议,他们也很重视,一声感谢之后,挂断了电话,再无下文。博物馆里那些字,冬去春来,兀自枯荣。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三联生活周刊

发表文章6066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47988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从黛玉到妙玉

陈晓旭的红楼梦宿命

552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