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贾冬婷
2018-05-31·阅读时长19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9514个字,产生4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白洋淀破题
4月21日,《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出炉,让一年来加诸其上的想象终于有了形状:如果从零开始造一座新城,这座“理想城市”可以是什么样?
在一张白纸上建新城,对于这次主持雄安规划编制的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中规院”)来说不是第一次。就在10年前,北川重建就为怎么建一座新城提供了实践基础。中规院总规划师朱子瑜是北川和雄安规划的主要负责人之一,他说:“中规院是从2016年5月按照《关于研究设立河北雄安新区的实施方案》的具体要求,在严格保密的情况下开展雄安新区概念规划的编制工作。2017年4月1日雄安新区正式设立之时,确定了要编制新区总体规划、起步区控制性规划、启动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白洋淀生态环境治理及保护规划。”规划一上来的挑战,就是如何处理城淀关系。
朱子瑜说:“在白洋淀边上建新城,一是不能‘因城废淀’,要处理好‘城’与‘淀’的关系。那么,一方面要划清城市建设和白洋淀保护的界限,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发挥城市滨水的潜质,实现‘蓝绿相间,城水共融’。二是防洪和排涝。白洋淀历史上就是‘华北之肾’,是一个生态敏感性比较强的地方。这里地势相对低平,规划必须拿出和现有城市建设不一样的办法,解决好防洪和排涝的问题。”
如何处理“城”和“淀”的关系?朱子瑜说,白洋淀景观那么好,肯定有为城市所用的冲动,但如果城市和白洋淀的关系处理不好,就有“因城废淀”的隐患。所以规划时先定了一条规矩,“禁入淀”,城市建设不占白洋淀一寸土地。第二条规矩是“慎临淀”,临近白洋淀的地方建什么、建多少、怎么建,要特别谨慎小心。第三条,“宜望淀”,80%的城市建设用地远离白洋淀,给淀区一个生态自我修复的环境。在这里白洋淀是主人,城市是客人,并尽量站得远一些。相应地,形成了“北城”“中苑”“南淀”的城市格局,北面是城市,南面是白洋淀,中间则是园囿景观。
还有个难题是防涝和防洪。朱子瑜提到,这里原先是淀区,后以农业生产为主,地势较低的问题并不太显著,但现在要建设城市,对于防洪、排涝问题的解决就成了前提。对于防洪的问题,规划中更多从区域角度入手,通过更大范围的统筹协调和水利设施建设来解决。那么,防涝怎么处理?他们将城市建设用地划分成组团,像“龟背”一样,中间的缝隙是生态廊道,形成生态“海绵”。朱子瑜说,城市不“看海”,但城市组团之间会有很多“海”,充分利用宝贵的降水资源,城水共融。
另一方面,一旦下大雨,白洋淀的水涨起来会不会倒灌过来呢?朱子瑜告诉我,现在要在这里建城市,就要提高堤坝的防洪标准。他们想建一个生态型的堤岸,通过相应的景观手法处理,让人看不出是堤岸。
发表文章79篇 获得9个推荐 粉丝1348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编助理、三联人文城市奖总策划。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