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飞翔的起点:北京八中超常实验班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18-05-31·阅读时长12分钟

8550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6454个字,产生36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2010年5月16日,北京八中少年班开考。 图为学生们正在认真答题


文/张湛

童年的高智商与“烂”作文

我1983年2月出生于北京市,我妈是化工专业的高校教师,我爸在大学后勤部门工作。据我妈讲,我2岁时认识200多个汉字,这我不记得了。我只记得有一天我妈背了一遍元素周期表,我觉得挺有意思,让她再背一遍,也没太在意,第二天醒来不知怎的就会了。后来我妈顺势教了我一下核外电子排布,在公共汽车上考我,引得旁人问我多大。“4岁半多了。”我们班的同学在上八中之前都有各自的“超常事迹”,有人跟小朋友闹了矛盾,说“你都不懂欧姆定律,不配跟我打架”。当然,欧姆定律是他的工程师父亲教的。

我爸对我上学的事特别上心,为了让我早上半年学,带着我跑了好几所学校,最后刚刚落成的樱花小学接收了我。后来我爸还带我测过智商,先去了某个医院测出来110多(让我画画,我真不会画),他不满意,我们又去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测了一次。因为某项成绩超出了量表,最后结果是160以上,这下他满意了。

我小学一年级是班里第二,第一名稳扎稳打,我比不过他。不过他回忆说我那会儿常常捧着巨厚的书看,低调而霸气。我记得那会儿晚上回家,常常跟爸爸妈妈一起学习,他们给我听写,给我出算数题,还跟我一起看地图、查字典。到了二年级,我爸妈又让我跳级。给我找来了三年级的数学、语文书,我就一边看“一休哥”,一边看看书。二年级第一学期结束时,我参加完自己班里的期末考试,又去三年级老师的办公室里坐了一套他们的期末卷子,再开学就去三年级上第二学期了。

刚上三年级有点不适应,特别是语文,突然一下子拼音要按英文字母顺序写,我没学过,考试就得了80多分。这之后我就被打上了偏科的标签,特别是作文不行。有一次我们班春游去马甸的双秀公园,回来要当堂写作文。老师看我一下子写了不少,开始不老实了,就把我的作文拿走在讲台上念。我写了一些当天的趣事,引得同学们哄堂大笑,但是老师觉得不好,给了我很低的分,总之让我重写。

为了重写我又去了一次那个公园,最后抄了几句作文选里的风景描写交了上去,“一朵朵小花在阳光下绽放了笑脸”之类的。结果老师眼力过人,在所有作文选的句子下面都画了波浪线表示赞赏,给了我九十几分。这是我唯一一次作文上90分。小学的经历极大地削弱了我对写作的信心,让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不会写作文的人。好多年之后我才逐渐明白,那种推崇做作空洞“文采”的作文标准完全是错的,引得同学们大笑的那篇才是好的写作。


作者张湛(左)与同学尹希为少年班杜老师庆生


过三关考入“少五”

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社会,似乎有一种狂飙突进奋起直追的精神状态,追求又快又好。当时全国出现了不少中学和大学的超常实验班,家长们也乐于把孩子送上快车道。

北京八中致力于超常儿童的甄别和培养,通过智力与非智力的测试选拔,招收北京市内智力超常的10岁学生。少年班的学生用4年时间(最近改为5年)完成8年学业。14岁高考进入大学,18岁大学毕业。少年班一开始两年一届,后来改为一年一届。八中少年班从1985年开办至今已招收超过20届,毕业生超过了500人。少年班的学制只有4年,不过这4年的影响却贯穿学生一生。社会上很多人对超常教育有各种误解甚至污蔑,作为毕业生,我有义务来澄清一下。

我考过两次少年班。我爸让我四年级时就考了一次,初试都没过,仅仅是一次预演。两年后(1993年),也就是我10岁小学毕业那年,考上了八中少年班。初试有三科:语文、数学和思维。我记得思维科里有一些空间想象的题目,一个盒子6个面都写了字,展平了之后什么样子之类的。我完全没有做过针对性的准备,奥数课是上过,不过“迎春杯”也只拿了三等奖。初试从1000多人里选出200多人参加复试。复试有作文,小学班主任给了我一篇班里明星学生的作文,我给背下来了。复试作文题目是“给校长的一封信”,我就写:“校长啊,我给您讲个故事……”复试过后选出大概60个学生在暑假住校试读7天,考察智力以及非智力的能力。有一项测验是在两三个小时内在操场跑圈,跑不动了走也可以,全程不许喝水。那天很热,太阳很足,非常辛苦,有人走不动了悄悄去买汽水喝。一个1983年12月出生的小家伙走了最多圈,他叫尹希。后来我们11岁的时候还参加过一个中日青年21公里长走,尹希又是第一。

文章作者

三联生活周刊

发表文章6066篇 获得57个推荐 粉丝47986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天才儿童之谜

关于智力与人类潜能的新理解

8917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36)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