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星云
2018-05-25·阅读时长4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253个字,产生15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松的绘画意象
在京郊这座设计极简、有“网红美术馆”之称的私人美术馆里,最近开幕了一场全是中国古代有关松的绘画的展览。不仅与松美术馆园区里种植的199棵松树相呼应,艺术家徐累觉得还有另一层意味:“当代绘画中松的意象基本已经消失了。为什么到了现在松树在绘画中慢慢式微了?我觉得是因为松树与不同历史时期社会普遍心理和人的心气有关。北宋山水画开阔,南宋开始关注局部,到了清中后期,国运衰退,基本只有局部构图的花鸟画还画松。这里的原因除了画家造型能力的弱化之外,也与当时社会对松树所代表品性的理解有关。”
在绘画中,最早记载松树画意的是顾恺之。作为六朝四大家之一,他曾在创作道教故事画《云台山图》时,将布局的构思札记写成《画云台山记》,最后图是否画出已不可考,但却留下了一篇展示东晋山水画与人物画创作技法与构图方式的重要文献。按照《画云台山记》的记述,顾恺之在画面中安排将东汉张道陵天师与一株高崖孤松一东一西相对呼应,松与道在绘画中的关系由此成立。
顾恺之之后,画家笔下的儒道释人物或隐者高士皆选择在松下结庐或问道。王维是松下习静的始祖,他在辋川诗中写道:“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虽然世上已不见王维的画迹,但他所创立的山水诗画风格世代承传。而后元明清三代画家均热衷以王维诗意作画,如文徵明绘《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题王维诗“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作老龙鳞”。陆治、仇英、吴彬、董其昌等绘过《辋川图》,项圣谟绘过《山居秋暝》,并题王维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唐朝名画录》中曾记载唐代画家毕宏、韦偃、刘商、张璪善画松树,可惜这几位画家的画松作品早已无存,人们只能通过文字描述进行想象。朱景玄《唐朝名画记》写到张璪画松时的情景:“手握双管,一时齐下,一为生枝,一为枯干,势凌风雨,气傲烟霞。”成名后的毕宏看见张璪作品,惊叹不已,画具仅秃笔而已,便手摸素绢向他请教技法,张璪仅用八个字作答:“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五代至宋,山水画开始进入大发展时期,重理法,偏写实。五代画家荆浩,常年深居太行山,于盘谷中耕田为食,自号“洪谷子”。按照《笔法记》记载,某日荆浩登神镇山,忽见古松成林,次日便欣然携笔前往写生松树“数万本,方如其真”,足见当时画家研究物理、深入观察的严谨态度。
松树的画法也正是由此开始逐渐完善。通常情况下,松树由松皮、松针、松干、松根和松枝组成,而松果在山水画中往往略去。松皮多用鱼鳞皴。松干曲直结合,往往用线笔迹硬重。画松枝则讲究“树分四枝”,有意从树干的前后左右四个方向出枝,以表现松树的体积感和空间感。松针的表现技法最为丰富,由于观察者角度不同,中国山水画家提炼出了攒针、轮行松针、扇形针、菊花针、马尾针等不同呈现方式。
发表文章193篇 获得11个推荐 粉丝1031人
《三联生活周刊》主笔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