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苏州博物馆:传统、现代与吴门生活

作者:薛芃

2018-05-25·阅读时长15分钟

4580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7644个字,产生23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由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


一座东方气质的馆

进入苏州博物馆的中央大厅,透过一大片落地玻璃,水池正对面的片石假山会将所有视线吸引过去,这里是苏博园林的视线焦点。贝聿铭没有用太湖石,而是采用“以壁为纸,以石为绘”的方式,让观众进入一座现代园林。

博物馆没有开阔的大展厅,每一个展陈空间都不大。这也是贝聿铭对苏州博物馆的在地性的理解。他认为苏州需要的博物馆不同于西方模式,这取决于中国艺术在社会中的作用不同于西方艺术:“当你想到东方艺术时,你所考虑的是截然不同的事物。那是非常隐秘的——玉石、象牙、陶瓷都是这样的,甚至画卷也不例外。无论其长短,画卷是从不摊展开的;它们总是束之高阁,只有特殊场合才供人一饱眼福。因此,你不会在一座庞大的希腊式或罗马式复制品中展示这种艺术。因此,观看、展览这种艺术的环境必须区别于我们的西式博物馆。”

在贝聿铭的这种理念下,苏博的每一个空间都很精致。西翼的八角形展厅是除大厅外最大的展陈空间。为了融入老城区的街区风貌,新馆主建筑为地下一层和地面一层,共两层,主体建筑檐口控制在6米之内;但西翼主展厅设计了局部二层,这两个二层的八角形空间,正好放置了苏博最具特色的两部分收藏:一楼是“吴塔国宝”;二楼的挑高较高,更适合立轴的书画展出,因此这里的常设展是吴门书画。

与其他博物馆不同,苏博最大的优势就是建筑本身。在新馆开馆的头几年里,游客们慕名而至,“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封山之作”“一座传统苏州园林与现代建筑沟通的桥梁”,这些光环笼罩着这座博物馆,好处是名声大噪。但问题是,究竟有多少人真正关心博物馆的藏品和展览?建筑与博物馆之间应该形成一种怎样的关系?馆长陈瑞近告诉本刊,这确实是苏博的特殊性,这些年来,收藏、展览、教育和文创都在进行新的突破,以撑起这一身厚重的外壳。


苏博园林中的片石假山



“吴门书画”展厅


在博物馆内,展示面积大约3600平方米,常设文物陈列1160余件(组),这样的体量并不算大,展出藏品也并不算多,但上起远古时代,下至清明及近现代,每一件展品都与苏州这个地方发生着关系。

云岩寺塔位于虎丘山顶,又称虎丘塔。虽然远在西北城郊,但古时在苏州的每一个角落都能看到。虎丘塔始建于五代,距今已有1000多年,几经修复,现在仍守护着这座城市。1956年工作人员在为寺塔第二层加固维修时,在第一层与第二层之间发现一方石函,内贮经箱,上面写着“辛酉岁建隆二年十二月十七日丙午入宝塔”,箱内放有已经硬化作黑色磁青纸的经卷七卷,各卷外面用一块至四块不等的绢质经袱包裹。此后,又陆续在寺塔内发现各类文物,其中有一只越窑青瓷莲花碗,由碗和托两个部分组成,胎体温润,光泽如玉,令人赞叹。1987年陕西法门寺出土了13件青釉瓷,考古人员从同时出土的碑文记载中得知,这13件瓷器是唐懿宗时期的秘色瓷,从而揭开了秘色瓷研究的序幕。而这只藏于苏博的越窑青瓷莲花碗在经过多次鉴定后,也被一致认为是秘色瓷中的稀有精品。如今,这只碗被陈列在一个八角形展厅的正中间,围绕在它周围的是虎丘塔出土的其他文物,与之对应的另一个八角形展厅中,则陈列着苏州另一座佛塔——瑞光塔中的文物。

文章作者

薛芃

发表文章137篇 获得13个推荐 粉丝920人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探访沙特阿拉伯

天方夜谭与消费主义

8143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23)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