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孟静
2018-05-25·阅读时长6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271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陆天明 )
陆天明的《扬帆万里》是最早描写知青生活的文艺作品之一,早于梁晓声、陆天明的妹妹陆星儿等人的知青文学。陆天明说,那个阶段的文学创作也曾一度“繁荣”过,刘心武在那时期写过剧本《铁肩谱》、贾平凹在那时期也写过散文,只是没有被发掘。70年代文学戏剧界冒出来的新人有李珍、段瑞夏等。
1964年,年仅21岁、在上海每月已经领取19元生活津贴的街道团干部陆天明被派去动员街道青年到“广阔天地”里“建设边疆保卫边疆”。那时他最爱看的书是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学习书中革命斗士,磨炼自己意志也是他的人生追求之一。本因为身患“肺结核”,又已是领取津贴的团委干部,党委只要他动员别人去边疆就可以了,但他还是写了血书,发誓“一辈子扎根边疆农村,永不回城”。那年上海报名去新疆兵团的有3万人,第一批被批准迁走户口的却只有1万人。
陆天明来到“天山脚下”、距独山子矿区6公里的农七师,劳动了一段时间后,调到农场机关。整整7年,他丢下了原本热爱的文学,因为当时流行这样的看法:为实现个人理想,去搞文学创作是“资产阶级名利思想”的表现。直到1971年,为纪念《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0周年,上面下了文件,为“繁荣革命文艺创作”,号召业余作者拿起笔来。此时,已是农场宣教组组长的陆天明赶紧打报告,请了7天“创作假”,在宣教室那堆满旧书废报纸的仓库里、在零下20多摄氏度也不能生火的条件下,写了4.5万字的四幕话剧《扬帆万里》,内容是讲上海知青如何扎根边疆的故事。
发表文章0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