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步冲
2018-05-25·阅读时长5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935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5月 19 日,航模爱好者在北京十三陵聚会 )
谈到遥控航空模型,段志勇反复用到的一个字就是“着迷”,从在向阳小学(北方交通大学附小)手工劳技课上接触到简单的木制滑翔机和橡皮筋动力模型飞机后,段志勇对模拟飞行的爱好就一发不可收拾。“当时四年级为了搞这个,就进了海淀区少年宫,后来到了105中学也是一样。没原材料,就从科技馆里买图纸,1毛钱买1张,然后到模型教具商店里去买木片自己做。为了找一个电机,把我爸爸的刮胡刀都偷偷拆了。”在这样的条件下,制作一架飞机的时间无疑很长:“简单的一星期,复杂点的要一个月,有时试飞不成功,几秒钟就掉下来。”
如今,模拟飞行对段志勇来说,早已远远超越了单纯的娱乐爱好,在他办公桌的日程表上,密密麻麻填写着一堆日程安排,包括7月作为教练参加杭州的全国花式航模飞行培训班,和以裁判身份出席广州的全国青少年航天模型锦标赛,接下来是主持8月份的全国F3A(国际航空协会对于无线遥控航空模型赛事的代号)技术裁判培训班。最后的重头戏则是11月的F1自由飞世界锦标赛和阿根廷F3A无线电遥控航模世界锦标赛,中间还要抽空远赴迈阿密,建立自己的模型品牌DZY在美国的直销点。
“我的愿望不过是让更多的人能飞起来。”这是段志勇对自己一切行为的通用解释。的确,他在海淀区少年宫里组装第一架简陋的遥控飞机时,航模运动还只是一项国家集中管理体制下的专业运动,从事它的仅限于各省市自己的专业队。“1991年到1996年,这个项目被国家体育中心短暂地解散过,这对我,还有其他的业余航模爱好者反而成了契机。”段志勇选择了进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对外贸易专业,毕业后分配到塘沽的中国对外运输贸易总公司,然后调回北京首都机场做国内转运:“没有进专业队从某种程度上是件好事,如果进了,就只能局限在训练、飞行,最后退役当教练这样一个狭窄的框架里,没有做其他事情的思路了。”不仅如此,在和北京队许多航模专业运动员的交流中,段志勇的运动天赋逐渐崭露头角:1996年他代表北京市参加了比赛,并于1999年入选了国家队,从此开始了他繁忙的双重生活:“在北京队时,每年都要被借调参加一两个月的集训比赛,到了国家队,借调的时间就变成了每年4个月,现在我成了国家队的教练兼运动员,每两年的一次世界锦标赛和同样每两年一次的亚太锦标赛都要参加,同时还要负责新队员的培训。”
发表文章0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1人
前《三联生活周刊》主笔,现互联网媒体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