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读者来信(988)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18-05-24·阅读时长5分钟

459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977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医学生的困扰

我是个“大二”的在读医学生。我们的专业课程大多是由学校附属医院的老师教授的,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本知识,有些老师会讲述起自己身边的经历和故事。印象最深刻的,是肾内科老师讲述的医患故事。

当时,老师实习正轮转到消化内科。某天,她跟着她的带教老师查房问诊后,正打算回办公室,一位打着点滴的患者找到她们,他说自己胸疼,想开点药缓解一下。带教老师有点疑惑,但表示理解,让患者先回病房,她待会儿就去检查一下。但几分钟后,医生走进那位患者的病房,却发现患者正全身抽搐,呼吸已接近衰竭,气息奄奄。带教老师和几个医生见此状赶紧抢救,但可惜,为时已晚。后调查发现,患者对他当时注射的药物有着极为强烈的过敏反应,而医生开药询问时,患者只字未提。

患者生前身居农村,平时无病征,只是那几天腹痛难耐,就打算去医院检查一下。他猜测所患的只是小病,便一个人前往医院,打算看个门诊,检查、治疗、观察一天就出院,殊不知却发生这样的变故。医院赶紧联系患者家属前来医院协商事宜。

等到患者家人来时,医生们惊讶地发现随同家人前往医院的,还有律师,刚到医院便要求查看患者病历。医院也早已封存好物证,双方事宜一律依法处理。

回想起刚入学时的开学典礼,操场上,第一次穿上白大褂,满怀着新奇与兴奋的医学生们宣读着宣誓词:“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克己奉公,高山景行,大医精诚。”一腔热血洒医学。

但现今,我们中的大多数,每天都在各式医患纠纷听闻中瑟瑟发抖,忧心忡忡。忧心自己多年研读的医学,人生与未来毁于一旦。

医患纠纷,能良好沟通、依法处理,固然是最好的。但寒假在医院见习时我才发现,每天高强度的工作,不觉间已消磨了医务工作者的耐心与精力,有时会出现医生语气较凶、缺乏耐心与患者沟通、顾此失彼的现象,故医患彼此之间的不理解、不信任,甚至是不理智而引发的惨剧也随之而来,一切都是如此地难以预料。老师在讲述她的经历时,平淡地说:“这类事不时就会发生的。”说时,她嘴角边挂了一丝苦笑。

我的亲戚大部分都是医务工作者。高考填报志愿时,他们表示可以选择老师、会计,但并不希望我踏入医学行业。分数不高的我,百般琢磨后,还是选择了这行。或许于我而言,医院是比较独特的,能给我带来一种特殊的安全感。我想,对于病患而言亦是如此,他们同样期盼着能在病痛的折磨下感受到一丝人文的关怀。医患关系在此时显得尤为重要。

学医后逐步感悟到,人在病痛与生命面前,是如此渺小的存在。许多复杂的、掩盖的人性在性命攸关时,便展露无遗。而我们,就在这人性的交织中,感受生命的轮回。

(中读用户 长镜头的欢颜)

文章作者

三联生活周刊

发表文章6040篇 获得3个推荐 粉丝47964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中读签约机构

收录专栏

探访沙特阿拉伯

天方夜谭与消费主义

8143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