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大味必淡

作者:朱伟

2018-05-24·阅读时长4分钟

2266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221个字,产生1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大味必淡”出自西汉扬雄的《解难》。扬雄48岁开始写他的哲学著作《太玄》,写成后,因多数人读不懂,他写了这篇《解难》。他说别人诘难他,凡著书立说,都应为众人所好,所谓美味总要合口,美声总要悦耳。你今天偏以高深追求宏大微妙,独自驰骋在有无之间,既自己费神,也给他人带来麻烦。就如画者画于无形,乐者弹于无声。“大味必淡”是对这诘难的回应,他说,“闳言崇议、幽微之途”,都难被阅读者认同——“典谟之篇,雅颂之声,不温纯深润,则不足以扬鸿烈而章缉熙。盖胥靡为宰,寂寞为尸;大味必淡,大音必希;大语叫叫,大道低回。是以声之眇者不可同于众人之耳,形之美者不可混于世俗之目,辞之衍者不可齐于庸人之听。”

这里的“典谟”是《尚书》中“尧典”、“舜典”、“大禹谟”等篇统称,“谟”是谋略。雅颂是《诗经》中的分类,两者合起来指经典与法度。“鸿烈”,鸿是大,烈是明,刘安写《淮南子》就叫“淮南鸿烈”,一心“大明礼教”。“缉熙”,缉是明,熙是推广,合起来是光明照耀。“胥靡”本指刑罚,特指腐刑,胥又是小吏,胥靡于是指空无所有。寂寞也是空虚无物,《淮南子·真训》:“天含和而未降,地怀气而未扬,虚无寂寞,萧条霄。”空无、清虚,是为“大味必淡、大音必希”所做铺垫。“希”同“稀”,如联系《老子》的“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则无声为稀,翻译过来是——美味必淡而无味,美乐必浅而无声。按照唐代训诂学家颜师古的解释,“叫叫”是远声,这“大语”也就绝非是大声说话,大道低回是迂回曲折。后三句都强调曲高必须和寡——声之精妙不可同于众人之耳,形之美丽不可混于世俗之目,辞之广博不可让步于庸人的接受能力。

扬雄这里是以“大味必淡”来表现自己的莫测高深,追究一下这“味”与“淡”的关系则极有趣味。《礼记·月令》在“仲夏之月”中就出现了“滋味”:“薄滋味,毋致和,节嗜欲,定心气。”《吕氏春秋·仲夏季》中则说“口之情欲滋味”,强调滋味联系情欲,所以要节欲“薄滋味”。古人又认为,万物长成才有滋味,酸、苦、辛、咸、甘,分别对应五行的木、火、金、水、土。五味怎样生成呢?《尚书·鸿范》中说,“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润下”是水,众屈为水,自然卑下而滋润——“水”的最初象形就是并行的曲动,所以最微为一,它凝聚成咸,是味觉基础。“炎上”是火,火向上升腾为二,咸味向上便是苦。“曲直”是树木伸展的形状,树木长成的果实初始为酸。“从革”是金,金能随人意愿随意改变形状,“从”是跟从,“革”就是更改,它的味觉是辣。最后,“稼穑”是土地上的耕种与收获,土延展为博大,土地上收获的都是甘甜。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朱伟

发表文章122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546人

《三联生活周刊》前主编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一瓶水的意识形态

新标准下的水源地调查

460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1)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