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逝去的武林

作者:孟静

2018-05-24·阅读时长6分钟

579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397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于志钧在练太极剑 )

一个业余武人的武术生涯

1931年出生的于志钧是北京信息工程学院的退休教授,他曾经师从活到百岁高龄的太极拳大师吴图南,武术不是他的正式工作,60多年来完全凭兴趣支撑到今天。他的武术启蒙同样源于武侠小说,描写收复台湾的《三侠剑》和讲述他家乡松花江故事的《荒江女侠》,让9岁的小学生于志钧开始学拳术。学了一年,他依然打不过同学,知道师傅不中用。于是,他又寻了“奉天三老”之一杨俊卿的徒弟刘自久做老师,主攻形意拳和搓脚翻子。搓脚翻子是两门功夫,搓脚是腿功,和跆拳道的基本步伐差不多,陈中拿奥运会冠军的最后那两下就是搓脚,翻子是手功。于志钧练在火成岩的山上练九转鸳鸯脚,每个月踢碎一双鞋,父母禁止他再练这败家玩意儿。他很快就能把地一搓一个坑,打得同学鬼哭狼嚎。搓脚是暴打暴上的外家功,师傅又教他斯文的形意拳。形意拳在民国时“代表着实战的最高水平”(《1934年的求武纪事——逝去的武林》)。正因为有10年形意拳的根基,于志钧才能在考上清华后拜吴图南为师。

“解放前的武术就是打架,三教九流,很多土匪学武。”乱世出豪杰,孙中山、冯玉祥鼓励习武;解放后,国家有意取消武术的技击性,提高表演性,使武术变为“武舞”。在于志钧看来,武术队追求高难新美,是一种体操,打旋子、劈叉,在技击的有效性上还不如京剧演员。“三年把式不如当年戏子,武术队是闭眼打套路,唱戏是睁眼练精神。”所以,“李连杰是花架子,李小龙是亡命徒”。他们都不能代表中国武学。“西方徒手技击如拳击,崇尚强者哲学;中国武术的特点是用智慧以弱胜强,一个武术高手应该看起来非常平凡,出手惊人。”这也是小说里渲染的“光华内敛”。不过,无论霍元甲还是黄飞鸿,照片上看都是土佬一位,正符合高手的形象要求。去年在俄罗斯教功夫时,一个块头很大的记者请于志钧参观自己的射箭场,他自己先命中靶心,然后请于拉一张硬弓。于志钧承认自己拉不开,一路都在想怎么把面子找补回来。落座后,于志钧说:“武术不讲究使力气,我能让你怎么都打不到我,还能把你摔出去,你信不信?”那俄罗斯记者果然上前试,结果当着众人被贴在墙上,当场决定要为他写报道吹嘘中国武学博大精深。

0人推荐

文章作者

孟静

发表文章0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人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一瓶水的意识形态

新标准下的水源地调查

460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