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2018-05-24·阅读时长1分钟
(文 / 列那)
某大学吉他协会的“练功房”是一个阶梯教室,分出三个区。后方靠窗的一区以会长为首专攻古典吉他;中间二区由秘书长领着修炼弹唱,几个不会弹只能唱的集中在前方三区,在声乐老师指点下练发声。几个月里,“声乐组”每天从1唱到7,再从7唱到1,只练一首歌《深深的海洋》。老师说这首歌练气,唱好了再唱什么歌都能保证底气十足。最后直练到当《深深的海洋》前奏一起,几个人就同时喷出几个底气十足的哈欠。“古典组”同样偏执,练了几个月的基础曲目《爱的罗曼斯》和深度曲目《阿尔罕布拉宫的回忆》,据说谁要是能把后者的“轮指”部分拿下谁就相当于中级水平了。“弹唱组”用的是刘天礼老师的教材,《在水一方》、《月朦胧,鸟朦胧》、《我是一片云》等等,总之都是琼瑶老师的电影插曲。
当时要迅速提高演奏水平只有一个手段——“扒带子”。“古典组”扒的是法国大师尼古拉·德·安捷罗斯的专辑《人们的梦》,其中《悲伤的西班牙》、《镜中的安娜》、《绿袖》令人难忘。“弹唱组”扒的是钮大可的专辑,有钮大可写给苏芮的《沉默的母亲》、给黄莺莺的《来自心海的消息》、给林良乐的《冷井情深》,还有给姜育恒的《最后的温柔》。“弹唱组”心中的“教父”不是罗大佑,而是钮大可。
吉他协会有个乐队。会长打架子鼓,秘书长弹电子琴,外加一吉他一贝斯。考虑到音效以及不扰民,合练选在了关门之后的男浴池。用一瓶二锅头和半斤“天福号”贿赂了看门大爷,大爷把所有人反锁进浴池,自己坐在门口吃肉喝酒。寒来暑往,大爷出来进去哼唱的居然是《燃烧吧,火鸟》。
按照音域和气质,几个歌手分了工。一女生走中性路线模仿潘美辰,每次演出都得返场。会长总是与一个“潘越云”气质的女生搭档情歌对唱,保留曲目是谭建常、邓妙华的《心灵之约》,还有童安格、金素梅的《钻与石》。女生曾于众目睽睽下用一把“红棉”向会长示爱,会长接过“红棉”,敲敲音箱,拨拨琴弦,然后说了一句:“我想要一把羊肠弦的手工吉他。”
我对吉他协会的特别贡献是一手抄歌本,应该叫它《中国通俗歌曲吉他弹唱大全》,上面是我孜孜不倦抄下的300首歌词以及给每一句歌词编配好的和弦。歌本被当作民间教材广为传阅,最后终于无影无踪,多年后又奇迹般地出现在我妈家的书柜里。那个本的扉页上工整地写道:“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但丁。”但我记得我在扉页上写的是:“知识就是力量——培根。”所以这个本本肯定不是我的,那到底是谁的呢?
发表文章6040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47956人
一本杂志和他倡导的生活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