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拜会Lomo精神领袖

作者:于萍(困困)

2018-05-24·阅读时长6分钟

419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3079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Supersampler )

北京前海西街有一招牌,红字“Lomograghy”,一个照片糊成的纸人站门口,走进去不过十几平方米,屋中间还立着一栋青石墙。店员小强迎出来:“欢迎来到中国内地第一家Lomo‘旗舰’店。”因为是首日开张,店内挤满蜂拥而来的Lomo发烧友,有的对着一墙的照片做凝视状,有的掏出自己的Lomo相机边比对边摇头(之前淘的相机价钱都比较贵)。突然有人喊:沃夫冈先生到酒会现场了!众人立刻一哄而散,集体换地儿。

酒会也选在很有北京特色的地方:一家胡同酒吧,土炕、太师椅一齐招呼,仗着在胡同内,再脏再小也吃得开。站酒吧中间的白衣中年男人就是Lomo的创始人之一沃夫冈·施特晶格(Wolfgang Stranzinger),簇拥下他有点紧张,带颤音儿地发表了简短演讲,大意为见到中国的Lomo发烧友很高兴,希望日后大家加强交流团结合作,说完举起手里的Lomo相机,以最正宗的Lomo姿势,随便一晃一拍,伴以四起的掌声,很有些领受万众欢呼的领袖风范。

关于Lomo的发轫,流传着这样的故事:1984年,苏联一个专门生产军用光学镜片的工厂(Leningradskije Optiki Mechanitscheskije Objedi nienie,简称LOMO)研发出一种小型、可以随身携带的相机,特点是镜头宽(32毫米)、速度快、色彩强烈、没有闪光灯,在灯光越暗的地方照相效果越好,还有一种特殊的“隧道效果”,照片的四周会比中间暗。1991年,学艺术的沃夫冈和他的同学马蒂亚斯·菲格(Matthias Fiegl)在布拉格买到了这么一部造型古旧、颇有苏联写实主义风格的相机,带回维也纳后,竟成为地下艺术圈、文化圈的宠儿。由于需求呼声越来越高,这两人在1995年跑到圣彼得堡要求早已关闭的工厂重新开张,再生产Lomo相机。后来Lomo相片暗角和浓艳的色彩吸引了越来越多年轻人,Lomo衍生为一种随意捕捉、想拍就拍的摄影态度,成为青年文化的一支。

文章作者

于萍(困困)

发表文章8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3人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开幕式

好莱坞大片模式主流化 颂歌式团体操商业转变

442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