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读

航天图纸狂的双重身份

作者:朱步冲

2018-05-24·阅读时长3分钟

1000人看过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562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 任超 )

“美术界里最懂航天专业的,航天专业里艺术感觉最好的。”——就读于北航新媒体艺术专业的任超对给自己定义的这种身份非常满意,虽然迄今为止,他唯一参与的航天器制作实践是负责“北航1号”火箭后期的外形设计,平时还要把业余时间分给军品收藏、游戏和摄影,但他始终强调,航空航天设计是个“一辈子的爱好”。

任超回忆说,对航空知识和模型的爱好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自己的姑姑和哥哥,前者是北航的老师,后者在他小学时候慷慨地借了他一撂过期的《航空知识》。“当时最先开始沉迷于做模型,就是环球玩具出的‘火柴盒’,父母也很支持,因为平时很淘气,做模型的时候才能安静老实下来,比较大的比如海王直升机、道尼尔Do18水上飞机,需要一两个月才能完工。”很快,辗转在北京景山、崇文少年宫学美术的任超成了模型高手,会自己调丙烯涂料来给自己的作品涂色,虽然效果很粗糙,颜料甚至会掩盖住模型本体上的刻线和铆钉,不过“追求工业设计中的美感”已经成了他坚定不移的志向,按照他的话说,“工业产品有理性、严谨的美,而航空航天器几乎是这种设计技术和美感的极致”。

在审美和设计取向上,任超是个不折不扣的“哈苏派”,他给我们展示了自己多年来绘制的大量苏联火箭、飞船素描和结构图。“苏联航天器设计中的未来主义概念,来自于上世纪20年代马列维奇至上主义运动艺术潮流的影响。”任超指着一张精密的苏联“鲁娜1号”登月火箭结构图,对我们兴致勃勃地说。虽然这种由30多枚小火箭捆绑式的集束火箭从来没有能解决推力平衡和点火控制问题,是个失败产品,但有一种特殊的美感,整个箭体如同教堂高耸的尖顶,而由无数火箭点火口组成底盘像金葵花;还有“东方系列”火箭,各级助推器都是有机契合在主体上,“这种结构甚至影响到了日本机器人题材的动漫,比如‘高达系列’里的扎古”。

文章作者

朱步冲

发表文章0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1人

前《三联生活周刊》主笔,现互联网媒体人

中读签约作者

收录专栏

生活指数转折点

猪肉的价格动力

522人订阅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

下载中读APP

全部评论(0)

发评论

作者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