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步冲
2018-05-24·阅读时长3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1522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王文龙 )
表面上,王文龙是个标准的理科“宅男”,他的话不多,在回答问题之前总要屏气凝神地思考一下。这已经是他在北航实验室里度过的第2个暑假。“没办法,要帮导师做项目。”在谈到那枚让他、朱浩、杨勇等14个北航宇航学院本科生闻名全国的“北航1号”火箭时,他也没有表露出太明显的兴奋。和大多数男生一样,王文龙从初中开始就是一个军事爱好者,看《世界军事》和《舰船知识》,然后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把兴趣放在了第一位,因为“看到火箭、飞机、导弹就有一种莫名的兴奋”。
与彭浩翔《AV》中的家乐、安仔、杰森一样,2006年10月,王文龙等几个已经“保研”的同学在导师蔡国飚主讲的“固体火箭发动机设计”课上决定,在最后一个学期里做点什么,当作纪念。“当时老师就把任务布置下来,由朱浩牵头,把火箭总体设计、火箭控制、火箭发动机3个专业的同学组织起来,报名参加的有14个人。”
本着“动力先行”的设计原则,王文龙和其他4个同学首先动手,开始发动机的设计:“美国人马斯克、鲁坦的火箭属于液体火箭,虽然工作时间长,但是结构复杂,燃料灌注,保存都需要复杂的后勤设备,费用比较高,我们的‘北航1号’属于固体火箭,使用HTPB推进剂,工作时间比较短,但推力大,维护方便。”两个月后,5个人年轻气盛地拿出了从单级到多级火箭的3个不同方案,满怀希望地前往呼和浩特,请内蒙古航天机电集团六院的专家评估论证。“结果让人有点沮丧。”王文龙回忆说,“3个方案都不可行,利用的许多技术都还处于论证阶段,比如企图采用提高燃速、降低压强指数衰的金属催化剂,最后修改了五六次,定了一个最成熟、实用的方案。”
发表文章0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11人
前《三联生活周刊》主笔,现互联网媒体人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