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焱
2018-05-22·阅读时长4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286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 里昂的当代艺术家丹·奥尔曼 )
还记得刚拿到奥尔罕·帕慕克的小说《我的名字叫红》时,推着我一口气读下去的不是结构精巧,也不是什么哲理,是那些散落在小说里面的描述波斯细密画技法的段落使我迷上了帕慕克,他的文字让技法附着了宿命的悲喜。印象深刻的几段,比如他借书中人谈论细密画的创始人毕萨德,“毕萨德也明白这个事实,因此从不在画中某个秘密的角落暗藏自己的签名。而且,根据年老大师的说法,在这一点上,毕萨德隐约带着某种难堪及羞耻感。唯有真正高超的艺术技巧,才能让一位艺术家既画出无可匹敌的作品,又不留下任何透露自己身份的痕迹”。还有一段是通过主人公“黑”说到画马,“最完美的马匹图画应该是在黑暗中完成的,因为一位真正的细密画家在经过50年的工作后必然已经失明,而他的手却会记得如何画马”。以前从未对细密画有过关注,那以后便开始留意几大拍卖行的资料,细密画的拍卖场次不多,但每年都有,克里斯蒂拍卖行甚至每年都在伦敦设5个专场,证明细密画有自己固定的收藏群体。9月中旬,伦敦宝龙(Bonhams)又准备拍卖一批欧洲18、19世纪的细密画。通过网上资料库看了一些英国学院派、法国学院派风格的细密肖像,可惜就算画中女子美不可言,也找不到帕慕克小说里面描述的那种“邪灵般的智慧”。
始于古波斯的细密画16世纪传入欧洲,有据可查的日期是1520年,最初出现在法国和英国的宫廷里面。因为制作过程过于复杂,民间并不普及,主要是上层贵族喜欢,好的细密画师也多半被搜罗到王室,和中国皇帝们供养宫廷画师差不多。在中世纪的伊斯兰教国家宫廷以及欧洲王室贵族间,细密画曾经像珠宝一样,是收藏和玩赏的玩意儿,可做重礼互赠。在欧洲,细密画又叫袖珍画,一般以羊皮纸、铜板和象牙板为材料,大小几十毫米,携带方便,所以绘的多半是家人或者自己的肖像。也有画在扑克牌上的,图案就以神话或者风俗故事为主了。细密画其实形式不一,伊朗、土耳其一带的画师多承古风,他们长于绘制抄本书页,像《古兰经》中那些精致的边饰图案。传入欧洲后,画师逐渐将它和本土的写实肖像画技法融合,绘生活饰物为多,如小型木板蛋胶画或者以铜板、象牙板绘人物像。有人认为中国瓷器、鼻烟壶等器物上的装饰也能归入细密画,如果看方寸尺幅以及中国工笔画那种精细入微,与伊朗、土耳其一带的细密画的确类似,和欧洲细密肖像画的写实却大不一样。若是说到细密画原始的宗教神秘感,传入欧洲后就基本丢失了。
细密画的收藏市场主要在欧洲。伦敦有个“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里面专门辟出一个展馆用来收藏细密画,大约有2000多件,16世纪的作品居多,那时正是细密画盛期的起点。藏品大部分来自英国、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也有印度、伊朗的东西。法国里昂也有一家细密画博物馆,设在一幢16世纪古建筑里,不过它陈列的是现代作品。以专家观点,如果作为一个完整的画种,真正纯粹意义上的细密画和画家群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已经消失,但细密画的手艺在现代生活中部分得到延续,比如在电影剧组里负责道具模型制作的高级美术师,一些就有细密画功底,当年里昂细密画博物馆正是以他们的作品作为开馆展览。以个体偶尔出现的细密画家现在也有,里昂的当代艺术家丹·奥尔曼(Dan Ohlmann)就是一个,里昂细密画博物馆为他做了个展。奥尔曼的细密画作品被欧洲上流社会一些好古风之人收藏,其中最大一个藏家名叫吉塞拉·欧莉(Gisela Oeri),是瑞士的女富豪。
发表文章58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2143人
《三联生活周刊》副主编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