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袁越
2018-05-17·阅读时长4分钟
本文需付费阅读
文章共计2279个字,产生0条评论
如您已购买,请登录虽然听起来有些残酷,但再天真的人恐怕也得承认,制药行业和其他行业一样,也是要赚钱的。
一般说,赚钱和救死扶伤并不冲突。谁家的药疗效好,谁家的药销量就高。但在一些细小环节上,两者确实存在矛盾。澳大利亚癌症专家伊安·海恩斯(Ian Haines)曾经在一本医学杂志上撰文指出,大部分制药厂都会建议病人采用安全范围内最高的剂量,最长的疗程,好多得一些利润。比如美国最大的生物技术公司“基因泰克”(Genentech)曾经生产过一种治疗乳腺癌的特效药,叫做“赫赛汀”(Herceptin)。“基因泰克”建议病人连续服用一年,但芬兰一家独立研究机构进行的小规模临床试验显示,此药只需要连续服用9个星期,就能产生同样的疗效。减少疗程不但可以省去大笔费用,还能减少“赫赛汀”的副作用(引发心脏病),可谓一箭双雕。
如果说上述例子还算是个比较罕见的特例,那么目前病人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医药费和疗效之间的不成比例。世界上任何一种商品,如果达不到顾客要求,恐怕都得被迫退款,只有药品是个例外。不但如此,很多治疗绝症的药物还会漫天要价,而病人往往不敢质疑其定价的合理性,生怕耽误了治疗,毕竟人命关天。
发表文章535篇 获得0个推荐 粉丝4208人
《三联生活周刊》资深主笔
现在下载APP,注册有红包哦!
三联生活周刊官方APP,你想看的都在这里